电子商务走向线下店时代
(2018-01-27 20:40:56)
标签:
周永亮博士商业模式新零售盒马鲜生超级物种 |
分类: 商业模式与价值链重构 |
几天前,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宣布,2018年,将会在北京开出30家门店,其中包括西直门,广安门,双井等商圈。
看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想到前不久腾讯投资永辉超市的新闻。看来新的一年对于新零售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盒马鲜生和永辉旗下的超级物种,我都去体验过。从细节来讲,永辉目前做的好一点。不到一千平米的营业面积,里面的大部分档口都叫做工坊,有鲑鱼工坊,波龙工坊,盒牛工坊,麦子工坊等,起名工坊就有小巧精致的意味,再看整体设计应该是由同一个设计团队完成的。确实做的很精致。
我仔细观察了每个档口的定位,有的属于高频消费,比如麦子工坊,相信只要面包一直能保持这样的品质,消费者平均每周消费两次没问题。也有低频消费的档口,比如静候花开花艺馆。从搭配来讲,也很有讲究,不仅让消费者实现餐饮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而且实现高频向低频的客户引流。当然,从价格来讲,也有低价和高价的区别,这样做,也能很好的促进销售额的增长。
相比于永辉的超级物种,盒马鲜生就略显粗犷。虽然整体的设计感不错,但仔细看,每个档口就良莠不齐了。不管是从名字,还是细节的设计,都给人散乱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消费流程很繁琐。在进口商品档口买的饮料,要到统一的吧台结账。不仅从消费者的层面来讲不方便,从交易风险的角度来说,很多客人在其他档口点了海鲜,而且是现场制作食用,饮料可能一起就喝了。而保洁人员并不知道哪些是付费的,哪些是没付费的,统一把瓶子给收掉的几率很大。
还有,海鲜档口的付费很有意思,如果你选择点外卖可以享受优惠,但是要等半小时。不想等,就按正常价格买单。这不是逼着我们订外卖吗?关键是我不在家啊,我是在现场买呀!笑话不笑话?应该让马云来体验一下,看来马云肯定是没有买过。
讲到这,问题就来了,既然阿里的优势是线上。为什么非要做线下店。而且开了线下店还要引导用户线上订外卖。不如直接设置仓库,随叫随送多好。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体验感,那就多给客户点优惠,在外卖服务上多下点功夫不就行了。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阿里,在刚过去的2017年,很多原来在线上做的很好的企业也都在做线下店。这使得很多创业者都在思考,我是不是要开线下店?
我们知道,零售业的关键环节包括认知,评估,购买,物流,这是客户消费的四个步骤。新零售也好,是旧零售也好,核心就是优化每个环节,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价值,最终实现效率最大化。电商大佬要开线下店,其目的也是如此。
第一类线下店,关注的是提升认知效率。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共识,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在这个环节都会产生引流的成本。以餐饮为例,不开线下店,做外卖就不需要引流了吗?付给平台的服务费、搜索排名费、吸引客户的折扣费,都是引流成本。是的,前几年,各大平台为了争抢市场,都在打补贴战,那时,处在红利期的外卖商家在这个环节的成本几乎为零,都是免费给你送。再加上,刚开始,做外卖的商家也不多,很容易就获得巨大的浏览量。但是随着外卖平台渡过了军阀格局的阶段,实现了个别平台的大一统,如大众点评、美团。该付的成本自然不能少。更要命的是,平台格局已定,但是外卖商家之间的竞争反而越演越烈。为了引流,各种宣传方式,奇招百出,有美女送餐的,有斯巴达三百勇士发宣传单的。这样就导致成本大幅增加。这时,回过头来看线下店。是的,只做外卖,十几万的投入就可以开干了,如果开店,选址,房租,装修,一下就要投入几百万。万一,选址错误,那就悲催了。而且一家店面的辐射面积有限,和外卖没法比。但是,如果餐饮公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址方法论,店面一旦开出,他的影响力是可以持续的。如果房租成本能控制在15%到20%之间。那相比于外卖的平台费用和宣传费用来说,引流成本并不见的高。
细想一下,这就好比骑兵和步兵的区别。骑兵,机动性高,辐射面积大,可以很快速的攻城略地。步兵,机动性差,而且需要后方的补给。稍微跑的远一点,粮食没运到前线就被后勤部队给吃光了。但是,强大如蒙古骑兵,最后还是要通过步兵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占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餐饮公司就开始实施骑步结合的战法。前期通过外卖,小投入的去测试一个区域的市场需求度,一旦获得好的反馈,线下店还是要建的。
这几年,不仅仅是餐饮公司,比如在网上卖的很火的三只松鼠,也开出了自己的线下店。当然,他们发言人在发布这一信息的时候,并不承认线上引流没空间了,他们开线下店的主要原因是虚拟空间解决不了现实体验的问题。
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双十一就能卖大几亿,已经跻身天猫电商全品类排行榜前十的公司,流量的瓶颈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我去过三只松鼠的线下店,里面不仅可以买到和线上平价的商品,更深得我心的,或者是那极具吸引力的三只松鼠的形象。所以从认知效率的角度,三只松鼠不仅通过开线下店,将引流空间进一步拉大,而且如果算上三只松鼠品牌IP通过线下店的推出而深入人心这一价值,他在认知环节的效率通过这一举动确实得到了大幅提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开线下店都是为了提升认知效率,除了这个环节之外,还有评估环节,购买环节和物流环节的效率问题,这也是企业开线下店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我们先从效率的角度看一下盒马鲜生与超级物种。
走进超级物种,看着精致的布局,品尝着美味,确实激发了消费者内心对品质生活的向往。我现在想到盒牛工坊的牛排,还是意犹未尽。从店内消费额度的角度,我相信,超级物种相比永辉超市确实大幅提升了单笔消费额度。但是,这还是局限在线下店带来的效率上。而盒马鲜生则不同。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现在人,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宅。很多年轻人下班后最高频的活动是什么?打游戏排第一,追网剧排第二,第三就是叫外卖。逛超市最多一周一次而已。但人们对于生鲜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和频次上都会越来越高。那为什么过去在生鲜上的消费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呢?原因就出在“评估环节”上。一是,过去生鲜,特别是像帝王蟹,澳洲龙虾这样的海鲜购买场景和价格相比很不匹配,既不能为产品本身增加信赖感,价值感。一是不知道真假,二是真的也不会做,要到饭馆点,我噻,太贵。所以,更别提什么引导消费了。
可就在过去半年时间里,盒马鲜生在北京共开出5家门店,分别位于十里堡、大成路、东坝、小营和亦庄。按照阿里新零售打造三公里理想生活区的说法,这一下就让150万人住上了“盒区房”,盒马鲜生的盒。不管是进口的俄罗斯帝王蟹,还是只卖一天的日日鲜蔬菜,都成了北京市民日常菜篮子里的必备佳肴。
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虽然在盒马鲜生的体验店内消费并不是很满意,但是看到明亮的海鲜展示区内,一个个透明的水产品缸里,正吐着泡泡的虾啊蟹了的,立马就产生了购买的冲动。而且回到家里,这种冲动一直还在。所以,现场没有优惠的不快,不仅没有打消我常消费的念头,反而强制性的引导我,干嘛不叫外卖呢。
从盒马鲜生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7年9月28日当天,盒马鲜生就卖出了近万只帝王蟹,这让包下阿拉斯加一座小岛的帝王蟹供应商都惊诧不已。事实证明,北京消费者的“盒马依赖症”在全国名列前茅:不少顾客一个月在盒马下单接近100次,这意味着一日三餐都在盒马解决了。而且显示,其中女性消费者在App端的下单量达到男性的3倍。俗话说,抓住了女性就抓住了家庭的钱袋子。这说明,目前的购买量并非虚高。
线下店的布局离不开认知,评估,购买,物流这四个环节,重点是提升效率。而且也提到了每家企业开出线下店,差异就在关注的环节上。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你会发现,超级物种线下店的效率提升体现重点在认知,然后评估和购买的环节。但盒马鲜生却不是。他的线下店一是在评估环节下功夫,而且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消费者感受他的体验好,一定要再来他的店里消费,而是让客户养成消费生鲜习惯,养成线上叫外卖生鲜的习惯。后期的购买环节,他反而希望消费者在线上完成。二是在物流上下功夫,忽略了线下店的环境和服务,聚焦实现“三公里内最快30分钟送达”的外卖服务。
这样做,盒马鲜生既能发挥步兵的稳定性,又能发挥骑兵的机动性和覆盖范围大的优势。所以,从渠道效率的角度考虑,盒马鲜生目前可能更胜一筹。
当然,这是在腾讯还没有介入永辉的情况下。之前的永辉在线上和物流层面并没有优势。但是腾讯的介入,线上支付问题就解决了,再加上京东又紧随其后的加入,在物流层面,永辉也插上了翅膀,所以,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前两年业绩有所滑落的小米,就是通过线下店的布局,完成了骑兵和步兵的混编过程,从而在2017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雷军在公开场合就承认:过去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忽视了线下。所以,他们决定从2016年开始布局线下体验店,而且承诺,线上线下同价。
大伙知道,小米之所以能火起来,就是因为他们坚持的“爆品战略”,质量又好,价格又低,几乎没有什么利润空间。据说,得到要在自己的平台上推广小米的音箱,咨询分成比例的时候,小米很爽快的就答应利润五五分。当罗胖屁颠屁颠的去看成本清单,算算卖一个能赚多少钱的时候,才发现去掉成本,只剩下一块钱。卖一台赚五毛。
你说这样的利润,做线下店怎么能盈利呢?而且小米的产品大多都是很低频的手机、手环等产品。这也不符合线下零售的高频原则啊!
可是,小米就是硬生生的通过线上的小米有家和小米商城,和线下的小米之家配合,把年坪效做到了27万元每平米,仅次于苹果体验店。这里的坪效指的是每平米物业产生的销售额。
按照雷军的话说,我们做线下,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而是通过互联网的工具和技术,提升传统零售的效率。
我看了很多小米的报道,总结下来,还是围绕渠道通路的四个环节,线上和线下围绕效率下功夫。
认知环节,小米发现自己的客户和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客户重叠。他们就对标这些品牌选址。既节省了选址环节的人工时间成本,还通过同类型客户的自然转化大幅提升了引流效率。
评估环节,小米过去都是通过线上参数的对比,线下店反而更能让客户体验到产品的手感,美感。再加上专家级工作人员的解答,建立信赖的效率大幅提升。
购买环节,小米把线上数据显示近期销量和口碑最好的产品放在线下店,再加上小米的产品种类多,连接性强,反而规避了低频的问题。如果你买一个小米监控摄像头,再买一个小米路由器,监控数据就可以30天循环保存在路由器的硬盘上;如果你再买个小米电视,打开家里的电视,就可以监控办公室和家里的情况;这使得客单价和复购率都大幅提升。
当然,在算上线下店节省的物流成本。小米线下店带来的交易价值的提升,最终覆盖了投入的成本。
相关小米新零售的探索报道很多,我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大伙有时间可以自己去了解。
我们用雷军的那句话做个总结最好不过:
我们做线下不是回到老路上,而是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和工具,提升传统零售的效率。
说到这,为什么布局线下店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就是两个字
“效率”。
针对渠道的四个环节,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哪个效率高,我们就用哪个,再也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