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永亮博士德国垃圾分类 |
分类: 社会杂谈 |
垃圾分类,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的常识了,而且大有向农村推广的势头,对此,我觉得这是国家与公民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而且国务院为此下了文件。于是,我们的大小城市街头和社区出现了分类的垃圾桶,一般的情形是这样的:垃圾桶或者分为三色:黄色、黑色和蓝色,同时标明: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或者标明: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
我本人肯定是积极的垃圾分类践行者。不过,在现实中,我陷入了困惑:我的化学学的不太好,物理成绩也一般,所以,当年考的是文科。面对“有机和无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时候,我常常感到难堪和茫然,如果是厨余,我还明白一点,反正是厨房来的。不过,我还是有现实的困惑,有时,我们家厨房出来的垃圾也没有分好类(抱歉),其中有食品残余,还有塑料袋子,有时打碎的盘子等等,到了社区的垃圾桶那里,我就有罪恶感,似乎没有为人家分好类式的。
长期以来,我为自己对有机与无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差别不清而自责,甚至有点自卑,后来想,那我们北京市2400万人口难道都比我学的好?难道中国数亿人口的城市及小城镇人口比我学的好,每次自责就用这个想法为自己找平衡,不过,我还是尽量进行分类处理。
我去德国法兰克福出差的时候,当我住进威斯汀酒店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房间里的办公桌前有个长方形的垃圾桶,垃圾桶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标着“纸张、食品”,另一个标着“塑料用品”,我瞬间就变得聪明而规矩了,塑料袋子、塑料纸、饮料瓶子及塑料包装就放在那个里面,纸屑、水果拼之类的就放在另一个。脑袋也不用思考啥叫“有机”啥叫“无机”,啥叫“可回收”,啥叫“不可回收”。
难道,我们的垃圾回收就不能也变得“智慧”一点吗?不要整天考全体人民的“化学”物理“和生物课程成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