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动听的价值主张也要顾客的体验说了算

(2017-12-09 18:39:45)
标签:

周永亮博士

商业模式

体验

价值主张

       我在前面的博文中谈到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价值主张,称其为商业模式的灵魂,而价值主张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就过程体验。

因为价值主张说的再好听,只有顾客体验才是真的,一家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商城,你再喊无假货、假一赔十,但是一旦顾客体验到假货,小则影响名声,大则关门大吉;你开个餐馆,说的再高大上,体验完了没有感觉,你终将被抛弃。

尤其最近几年,人们对于体验越来越重视,当然,这是消费趋势变化导致的必然反应,现在的消费者,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满足,所以再次选择购买的往往不是商品本身,而是购买体验。

体验是让客户接收到我们所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过,最重要的是,不是付出就一定有好的反馈。体验是需要设计的。

今天,我主要与大家分享如何设计并创造极致的顾客体验。

 体验的设计法则一,抓住客户的小确幸心理。

小确幸,这是最近几年的流行语,就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说法。

设计的原则是有点小小的惊喜,我出差很多时候是受邀去讲课。一天下来,口干舌燥,而且嗓子会有不适感,结果,有一次在一家酒店,走到房间,就看到一杯泡了胖大海的温水,心里就会有点小确幸。

对于这种体验设计的法则,我最近在中关村的一家餐饮店看到了更有意思的设计。他不再像大多数餐饮店那样给客户送果盘,而是在用餐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个环节。大伙一起摇骰子比大小。结果是,有极少数客人可能免单,而大多数客人虽然啥也没得到,但是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小确幸心理。

他们的这个设计还符合了体验设计的第二条法则,就是仪式感。

想想看,他们为什么不选择抽奖这种效率更高的玩法呢,你到了现场就明白了,一屋子人都在那很嗨的摇骰子。那场面,会让你铭记于心。

想想我们的大学生涯吧!也许老师讲的精彩课程你早已忘记,但是你参加的一次辩论会,是否还能让你时时记起。原因就是辩论会充满仪式感。

所以聪明的商家都会将仪式感发挥的淋淋尽致,已增加客户的体验感。

有一次我去深圳讲课,上课前,有两位美女带路伴着悠扬的音乐走上讲台,全体学员起立喊“老师好”;课后,主办单位还送来一束鲜花,说声“周老师,您辛苦了”。

这样的伙伴,你说,能不给人家合作吗?

仪式感不仅适用于服务业,其他产业也有类似的思考,比如各大手机品牌,之所以特别关注手机盒的设计。有的甚至做的像多宝盒一样,我都舍不得扔掉。原因也是想增加开盒时的仪式感。

各位,你说医院是不是也应该注重患者及其家属的体验感?

我的一位朋友投资了一家儿童医院,他本人在医疗行业深耕多年,也算是行业老炮。可是经营这家儿童医院还是让他很头疼。见到我就诉苦。说每次去医院,看到那些拒绝检查,哭闹不止的孩子们,心里就特别难受。暂且不说,哭闹导致医疗效率的降低,作为父母,看到别家的孩子生着病,还要被强制着检查治疗,心里也过不去。

最近又见到他,整个人轻松多了。问其原因,原来他想到了解决办法,比如在身体检查环节,孩子们不是怕那个核磁共振检查仪吗?他就把检查室设计成加利比海盗的风格。而那台仪器就变成了海盗船。孩子们进入检查室就特别放松,而且争先恐后的要钻进仪器,接受检查。他准备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改造其他科室,相信一定很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听了我朋友这家儿童医院的体验设计,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过去的惯性思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医院吗?就是治病,几乎没有医院会关注客户的体验,因为医院吧来的人都看成病人,求大夫来了。但,就是这样容易被忽略的行业,反而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商业空间。往往一个体验环节的改进就有可能颠覆整个行业。

这家儿童医院采用的就是体验感设计的第三大法则,抓住客户的现状依赖心理。

所谓现状依赖,就是凡是现状的,就是好的,不愿意去改变,有了依赖心理,除非有了更加强大的诱因。

有句话:人人都希望改变,但是都不希望被改变。

早在1984年,就有一位行为学家做了测试。他给一个班级里的孩子每人都发放了不同种类的糖果,然后问孩子们愿不愿意交换。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拒绝交换。难道这么巧,给到每个孩子的,正好是他们喜欢的糖果吗?事实并非如此,真的给孩子一个可供选择的糖果清单,大部分孩子不一定会选择原来发给自己的糖果。这个实验证明,人们对熟悉的事物、环境很容易接受,让其放弃选择新事物的难度非常大。

基于这条法则,在设计体验环节的时候,一是要降低用户改变的难度,让他们拿到手里马上会用,这需要充分了解客户的使用习惯,将产品的使用做到极简。这一点,乔布斯算是做到了极致,三岁孩子将苹果手机拿到手里,也很快的学会使用。而在中国,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微信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设计极致体验的最后一条法则是参与感。

参与感这个名词很火,有本书的名字就是这三个字,里面介绍了小米是如何利用这一法则设计拥有极致体验的产品的。当然利用这一法则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家具行业的巨无霸宜家,就是通过让客户自己组装家具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还让客户享受到了DIY的快乐。

引发参与感的原因是什么?这要分两个阶段,前期是在抓住了客户损失规避的心理。

损失规避心理,说的是相对于获得,人们更厌恶损失。如果一个小朋友丢了十元钱。你再给她十元,她依然会不开心,但是如果你说这是她刚丢的,你恰巧捡到,她一定会破涕为笑。

利用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设计出很多让客户舒服的体验场景。所以,参与感说的容易,做起来,特别是前期,需要企业付出巨大的运营成本,吸引用户付出,这就好比推动一个巨大的轮子,前期你拼尽全力,可能收效甚微,但随着轮子速度越转越快,也就是当用户不断付出,到足够多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升华了,轮子想停下来都很难。

你想啊!家里如果养条中华田园犬,一周内送人还可以,一旦时间长了,就算别人用一条价值百万的名犬与你交换,你舍得吗?

请大伙记住。这些都是术,而价值主张才是那个核心的道。所有的设计不但要符合目标客户的实际场景,还不能脱离公司提出的价值主张。这样才能打造出让客户铭记于心的产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