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我国名茶辈出,却没有强大的茶业品牌

(2017-08-14 16:44:33)
标签:

财经

商业模式

周永亮博士

品牌

分类: 商业模式与价值链重构


之所以写这个题目,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我是一个茶痴,酷爱饮茶,尤其是福建岩茶,其中当然最爱不释手的是大红袍。

另外一个就是茶业,就是对茶产业的关注。

因为茶和丝,这是中国几千年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两大产业,丝绸今天咱就不讲了,以后再说,今天咱们专门关注茶,茶产业在中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是世界茶产业的鼻祖,遍及中国大江南北,北到山东青岛崂山绿和崂山红,南到海南三亚的兰贵人,这里还没有算新疆天山的雪莲茶,绝对是中国农产品及其加工领域的龙头产业,比之水果、粮食、蔬菜、奶业、橡胶这类农牧产品,茶产业可以堪称中国农业以及加工业的第一产业领域。

但是,就是一样国民行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强大的品牌出现,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有人说,不对,我们的茶叶有品牌,像大红袍、铁观音、金骏眉、普洱啊等等

 《每日经济新闻》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只有9家茶企挂牌新三板,天福茗茶、龙润茶叶2家在港股上市,主板一家都没有。在这11家企业中,营收达到亿元以上的寥寥无几。在这样一个3000亿元规模的产业领域,大家是不是觉得惨了点。而农业类上市公司,截止20161231日,在A股的就有29家,其他区香港上市和新三板的还在统计之列。

安息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云南普洱都为此组建了庞大的企业集团,花巨资打造品牌,但仍不能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也未能真的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品牌。

原因有种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跟我们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思维有关,我们有的是茶人、茶农、茶商、茶客,我也是其中一名茶客,中国大约7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但遗憾的是却没有强大的茶牌,像极了我们若干年前的武林,功夫源远流长、少林、武当为首,门派众多,民间高手如云,但一直到李小龙这样的“非典型中国功夫”搞了一个什么截拳道,才在世界格斗技击这个市场上为中国功夫找到了可以证明自己力量的品牌,我们更多的是靠功夫明星来证明自己的强大,比如《战狼》或《叶问》。

如果我们把李小龙这样的功夫变革者进行的变化看成功夫模式的变革,那么,茶业本身尚未形成强大品牌的原因恰恰就是缺少李小龙这样的一位“业内叛徒”,也就是说,缺少商业的模式变革和创新。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这么几个缘故。如果这几个问题,业内不解决,我们的茶产业仍然是个富民工程,但肯定不是一个品牌产业。

第一个原因就是太雅,把故事当文化,更注重茶人文化及茶叶本身的价值内涵发掘,忽略了消费者文化以及茶叶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主张。

谁要说中国的茶叶缺少文化,我估计出门肯定会挨板砖,因为每一个茶农都能够讲出动人的茶叶故事。我听过的一个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一位韩国老茶人,很早就来到中国的云南,在怒江边,承包了两座茶山,至今,年龄已过60人,仍然未婚,有人问及婚姻大事,他说“这里的普洱茶树就是我的太太”。他的故事让人感动,他送的茶叶我至今珍藏。

其实,类似这样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可是,这都是茶人、茶农的文化,似乎是一个玩家的江湖,并不是消费者文化,并不是顾客文化,并不是顾客需要的价值,顾客需要的价值是顾客饮茶的感受和对于茶的信赖和依赖。

当年,普洱茶几万元一餠,我的一位四川学生竟然花数亿元人民币囤积几大仓库普洱,最后,扔都不扔不不去。

这样的局势,能成为消费者文化吗?

从这个角度讲,做奶茶饮料的反而注重一线消费者的口感和消费场景构建。从这个角度讲,喜茶创始人需要注意,别让这个不正宗的茶人抢了茶的风头。尽管我本人不喝喜茶,但是挡不住喝的人多,TMD,还排队!

而我们的茶人、茶农和茶商呢?

当你降下身段,关注消费者和目标客户的感受的时候,当开始关注目标顾客的价值体验的时候,你的价值主张才能真的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第二个原因是太独,把加工品当产品,更注重加工过程的工艺和茶叶自身的成长过程的控制,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商品特性,缺少从加工品到产品的惊险一跃,以至于从商业的角度看,茶叶至今停留在加工品这个层面。

如果说茶产业缺少产品,也是一个挨板砖的说法,那么多种类的名茶。但是,你可以检验一下,如果你带茶叶出海关申请一下,往往就会带来麻烦,要是带极少量的自己喝的还是可以的,带多了,如果到了美国海关,还是会有麻烦的,这还是个农业加工品的位置。

其实,茶叶的位置也确实如此。

如果还能成为产品,那就作为星巴克咖啡、安利保健品的原料出现,就星巴克一家在中国采购的有机茶叶就数千万美元之巨,而且要求极为严格,对于茶叶生长和加工过程控制极为严格,无论是对于茶叶产地的海拔高度还是对施肥的要求,以及对于交通污染的控制,还有绝对的农药隔离。我们国内的一家浙江绿茶企业正式依靠星巴克严格的生产加工标准,确保了自己有机茶的龙头位置。很多茶客,包括我,一听说,星巴克的有机标准,我们喝起来心里就坦然了,因为我们不太相信很多所谓有机的产品,很多有机食品厂家自己都没有胆量说说自己产品是有机的,自己心里就认为真正的有机是不可能的。

一个缺乏严格控制标准的农产品、一个无法将加工品转化为规模化产品的农产品,只能是个农产品,无非就是高级一点而已。

要么成为高级茶叶玩家的手工艺品(高级茶叶,比如古树普洱、武夷山大红袍、浙江狮峰龙井、安徽猴魁),要么成为大众随手可得的农产品(普通茶叶,如遍及武夷山市的茶叶店、北京张一元的茶沫)。

这不,养猪有经验的网易创始人丁磊也跑到杭州狮峰亲自采茶来了吗?说是要采到真正的有机狮峰龙井的头道茶(当地人俗称姑娘茶,就是处女茶),这,中国的茶还能产生强大的产品品牌吗?这必将成为老茶客的玩物。

茶是好茶,喝是好喝,但难以产生巨头和强势品牌这就也类似中国服饰企业的命运,更像非洲和美洲咖啡豆产地的命运,也像我们中国功夫的处境,各玩各的,都有独门绝招,甚至传男不传女,武林昌盛,但是相互连接很弱,今天,各类世界级擂台的出现,才使中国武林出现了走向更强大品牌的过程。

 

第三个原因太软,把工艺和资源当做真正的核心能力,更关注拥有茶山、精深工艺,而忽略了整体运营系统的构建。

很多茶企老板也想做大,但是很难摆脱传统茶企的做法,就是以拥有茶山资源为基础,以独有工艺为核心能力。如果是做一个小茶企,其实无可厚非的,如果要成就一个强大的品牌,这远远不够的。这里就缺乏惊险的一跃。

你想,星巴克一年采购的有机茶原料都要求极高,数量极大,而我们沉醉于原料及加工环节,早晚有一天,你会成为大集团的附属品,即使你拥有茶山有何用,当遇上大客户、大金主的时候,茶山迅速易主,再说了,即使茶山是你的,关键是你给谁在用呢?

成就强大品牌的只有一条大道,就是构建支撑商业运营系统的关键能力,也就是构建一个强大的运营系统,从供应链到销售链。现在的茶企,要么拿茶叶说事,像某些大茶企用茶叶吸人,真正的收入来源是珠宝或餐饮;要么拿茶叶不当回事,口感很差的低端大规模,线上线下品价格,大红袍都能给你卖几元钱,你能相信她是真的吗?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茶企未能在产业产品上下功夫,开发产品,要么走向高端,要么囤积炒作,要么拿他说事干别的。

有哪家企业舍得在运营系统上下功夫,还不如搞茶饮料的呢?

当哪家茶企真正的把顾客摆在前面,优先考虑的是目标顾客的体验和消费场景;当哪家茶企真正的在运营系统上下足了功夫,开发工业级产品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茶业的强势品牌就真正产生了,否则,茶,永远都是情人,而不是太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