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之光 — 徐迟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徐迟1932年入燕京大学借读,在《燕大月刊》五月号发表散文处女作《开演之前》。1933年在《现代》12月号发表译诗《圣达飞之旅程》。1934年在《矛盾》《时代画报》《妇人画报》发表诗和散文。
徐迟1936年10月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音乐散文集《歌剧素描》。1937年写作《世界之名音乐家》《音乐家和乐曲的故事》和警世幻想小说《三大都市的毁灭》。1938年写作中篇小说《武装的农村》。1941年由桂林白虹书店出版诗集《最强音》。1942年在桂林《诗创作》发表长诗《一代一代又一代》。1943年由桂林雅典书屋出版雪莱诗歌选译《明天》,由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荷马史《依利阿德选译》,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1944年由重庆国讯书店出版译作《托尔斯泰传》第一部,由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散文集》第一册,出版散文集《美文集》。1945年翻译《巴黎的陷落》《解放是荣耀的》《我轰炸东京》,发表小说《狂欢之夜》。1946年由上海新群出版社出版小说集《狂欢之夜》。1947年翻译司汤达小说《巴马修道院》。1949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译作《华尔腾》,创作诗歌《江南》。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主编。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诗集《战争,和平,进步》。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美丽,神奇,丰富》,特写集《庆功宴》。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共和国的歌》。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评论集《诗与生活》。1961年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5年创作中篇小说《牡丹》。1966年“文革”中被剥夺写作权利,中断创作十年。
徐迟1977年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地质之光》。1978年在《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旋中》《生命之树常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197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徐迟散文选集》。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红楼梦艺术论》。1981年由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艺和现代化》。1982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修订本《瓦尔登湖》。198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传》(全译本)。198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结晶》。198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散文集》。1989年开始写作长篇自传《江南小镇》。1990年开始编辑多卷本《徐迟文集》。199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游记《美国,一个秋天的旅行》。1992年重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199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江南小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徐迟文集》前4卷。1995年由上海书店出版报告文学集《来自高能粒子的信息》。
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其中,《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2年创立“徐迟报告文学奖”,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学会奖,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