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子道德经研究著作冯达甫 |
分类: 读老小记 |
我手头有五本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著作。前段时间,我凭自己的浅见读《道德经》,写了八十一篇心得体会。当时,我没有翻阅学习这些著作,是担心别人的高论左右自己的思路。现在,自己的拙作完成了初稿,便可以专心拜读他人的大作了。
一、《老子译注》
作者冯达甫,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4月第1版。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老子译注》只是一本读书拾零的册子,是历劫偷时自遣的积累。近二十年的玩索,比之专家著述,仍自惭形秽。
《老子》虽仅五千言,要通读读通,原非易事。历代注家,成百上千。近贤的论著,更广搜众本以参校考订,博引旁征求正诂确解,其用功尤见辛勤。又或多方征引以证老氏学说,或分题论述,或逐章申释,均各具成果。前驱辟治的蹊径,便利来者不少,且起予实多。唯于原著之领悟,管见则所向殊方,因但从章句探索主旨,未别求甚解。
虽然,敝帚自珍,诚有待于明眼识鉴。
我年逾七七,大好韶光虽虚掷在折腾之中,还幸假我以年,容我读竟此书,会天朗气清,因得间有句:
众妙之门欲以观,常名常道待穷探;
开宗且究有无义,再读真经上下篇。
熟思《道德》五千言,休说玄虚信是玄;
自古及今同一律,法天法道法自然。
玄鉴涤除务极虚,长生久视贵忘机。
味来无味今知趣,天道其犹张弓与。
冯达甫老先生对《道德经》有如下概括:
1,对待一般问题
把捉事物信息
正视对立转化
必须知足知止
2,治国治天下之道
“无为”则治
独“贵食母”
修身为本
3,诸侯国之间问题与战争
4,怎样立身处世
5,如何养生保健
二,《老子原解》
刘小龙撰著,曾立平审校。新星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第1版。
作者认为,老子学说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哲学方面。老子认为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他由此开创了尚柔主静的辨证法流派,与《周易》开创的尚刚主动的辨证法流派并行,谱写了中国哲学发展史的第一页。
---伦理学方面。老子依据其辨证法倡导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谨慎、贵柔守弱、淡泊名利等一系列带有因循自然特征之德,与孔子所倡导的仁义忠恕之德互补,成为华夏后裔世代遵循的主要行为规范之一。
---政治理论方面。老子主张对内自由放任,不要生事扰民,尤其不要凭借国家机器盘剥与压迫人民,对外和平共处,不要广土扩民,尤其不要凭借武力侵略、兼并他国,他的政治理想因而是回归原始社会与原始文明的,并由此创建了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体系。
作者认为,《道德经》诸章原本前后呼应、上下承接、逻辑相连,所以是有序的。不是各章自有主题,孤立成文,而是数章围绕一个主题组合成论说单元,单元与单元则构成层次递进、合部分为整体的系统论说。《道德经》中不仅有关于“道”的系统论说,有关于德的系统论说,而且还有关于政治的系统论说。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老子学说。所以,《道德经》是一部由“道论”、“德论”与“政治论”三部分组成的长篇论著。
作者将《道德经》的“章”改称为“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1,“绪言”部分(第1--3节)
2,“道论”部分(第4--37节):
第4--9节 道之体;
第10--13节 道之性与道之德;
第14--20节 道的行为方式;
第21--24节 道之得;
第25--31节 道与自然;
第32--37节 道对万物的作用。
3,“德论”部分(第38--56节):
第38--40节 新概念之德;
第41--43节 德与道的渊源关系:
第44--51节 因循自然之德;
第52--56节 如何修养自身之德。
4,“政治论”部分(第57--81节):
第57--59节 新概念政治;
第60--62节 政治与道的渊源关系;
第63--67节 治国之道;
第68--71节 政治与德的倚靠关系;
第72--81节 对错误政治的批判。
作者还对《道德经》的版本问题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