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案例——《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学案例 |
“读写结合”案例——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读写结合,不只是要让学生写,还要告诉学生怎么写。这就需要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不只是要学习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其中一道课后题是这样的: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学生对于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并不陌生,只是并未留心观察。因此,我提前一天让学生留心观察上学路上的景色,为小练笔做好准备。
在学生动笔之前,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景色,学生观察到的景物有:柳树、枣树、杨树等各种各样的树,但仅限于对树的名称,并没有对于树的外形、姿态的描述;还有花、河、火车、狗、超市……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写的内容。不过,这时学生并不能写好小练笔,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仍然不会写。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课文中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法,引领着学生去发现文章是怎样写的。
回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课文中,可以发现作者重点围绕着“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来写,文中不乏新鲜感的语句(关注、积累新鲜感语句,对应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这一要求应该贯穿整个三年级):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对于这些有新鲜感的语句,要让学生仔细品读、体味,在体味中发现作者怎么写的。如一些反复出现的叠字、叠词:小小的、紧紧地、一片片、亮晶晶、一片一片、很远很远、金黄金黄、一步一步、很慢很慢。像这样高频出现的词,教师要让学生去发现,去体味。
如: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可以去掉一个“很慢”、“很远”,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通过对比,学生就可以发现“很远很远”要比“很远”远很多,“很慢很慢”要比“很慢”慢很多。
再如: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两句放在一起,学生可以发现作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品读“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一句时,还可以问一问学生,作者写了好多自己看到的景色,这一句是写的什么呢?学生会发现,原来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内心的想法。
通过对文章中这些语句的品读,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渐渐发现作者怎样写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怎样写的难题。
在本课的课后题后面,还附有一个阅读链接,也可以引领着学生读一读: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里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铺糊灯笼………百看不厌。
选自汪曾祺的《自报家门》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和课文中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别有风味。同样值得学生借鉴、模仿。
如上所述,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关注课文中写了什么,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写,这时,学生对于“怎么写”仍然是一头雾水。在明确了“写什么”之后,还需要依托教材让学生明白“怎么写”,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一致的。
以上只是对于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进行的分析,究竟是否合理,关键得看学生写的怎样。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小练笔:
我上学的路上有一条河。这条河的水很清,直直的、宽宽的。路旁有一行行的杨树,高高的,叶子很多。路边还有各色的花,有黄的、白的、红的。
——郭泉伽
我家离学校很远很远。我经常看到一座美丽的桥,还有一座很长很长的河,河旁边有一条小路,我们晚上经常去那儿散步。
——王寒汐
从学生的小练笔可以发现学生大多会用直直的、宽宽的、一行行、高高的、很远很远、很长很长这一类的叠词。这说明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记得很牢固,这也说明通过对比读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会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而修辞手法(比喻)、写一写自己内心的想法,却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练笔中(或许这两部分还是以讲授为主的缘故)。这也说明了“教过了”到“学会了”,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德重
2021年10月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