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着的意义

(2021-05-20 22:18:25)
标签:

情感

文化

教育

分类: 读书益智

 


维克多·弗兰克尔【美】《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活着的意义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

活着本身又是什么呢?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余华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像空间和思考空间。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由一个有着纳粹集中营囚犯经历的心理医生维克多·弗兰克尔所写,他推广了意义疗法,试图帮助世人找寻生命之意义,战胜存在之虚无。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定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应该把每一个人当作人来对待。如果一个医生仍然自认为是技术员,那他就等于承认自己眼中的病人只是台机器,也不是患病的人!同理,如果一位教师仍然认为教师只是教育技术人员,那他就等于承认自己眼中的学生只是台机器,而不是活一个个鲜活的、富有想象力的人。

人,最终的表现,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人,有自主决定的权利。然而,也正是一个人的自主决定,决定了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精神和自由和意识的独立,有一个前提——思想,这也是一个人的全部尊严。

 

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首先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为什么而活,或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在从动物转变成人以后)人类遭受到另一种丧失,那就是原本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迅速地消减。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不妨多想一想,我要做什么。

 

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人,应担负起责任。

 

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人,要过好每一天。

 

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形象地表达这个意思: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悲观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下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人,应规划自己的人生。

德重

2021520日星期四于上海智城

 

附:

Allen Li (江苏徐州)豆瓣书评——《活出生命的意义》内容有删减】

书中有个有趣的故事,叫德黑兰的死神。有一天,一名有钱有势的波斯人跟一个仆人在花园散步。仆人喊道,他刚刚碰到了死神,死神还威胁他。他央求主人备一匹快马,好让他在当晚逃往德黑兰。主人答应了他,仆人飞身上马,疾驰而去。主人进屋以后也碰到了死神,就问死神:你为什么要吓唬我的仆人?死神回答说:我没有吓唬他,我看见他还在这里待着觉得奇怪,因为我本想今晚在德黑兰找他的。

每个人都在逃避着既定的命运,殊不知逃避本身恰恰实践着命运。

作者讲完德黑兰的故事,举了自己的例子,一次他被列在一个名单上,将要从一个集中营转移到另外一个,由于经常有人被借着转移的名义送往毒气室,有医生好心地告诉他可以把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上划去,不冒这个险,然而他拒绝了。他被送往了另一个集中营,不久原来的集中营发生了饥荒,出现了大规模的死亡。另外一次,他最后所待的集中营要将所有人清空,整体转移到另外一个集中营去,然后释放他们,不巧主任医生将他们排在最后,没有赶上当天的最后一辆车,他们有些失望。事实上没多久他们在集中营内被解救了,而那些被带走的人都被骗被烧死了,他逃过一劫。这两个例子完美地诠释了德黑兰的故事。也说明集中营内的犯人为什么害怕做决定,尤其是事关生死的决定。因为他们强烈的感觉到一切皆有定数,而愿意去听从命运的安排,不试图影响,就不必承担做生死决断的后果。

如果人不做,会迎来命运;做了,也只是依照命运的指示,那么,人真的只是无常命运玩弄的木偶么?

这本书想说,是的,有的时候你被迫成为木偶,因为你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现实,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接受时的态度,通过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所采取的乐观积极有尊严的态度,人可以成为更高尚的人,获取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有三种——一: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追求权力);二:享受自然和文化的美或去爱一个人(追求快乐);三:忍受和超越不可避免的苦难(追求意义)。作者把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称为积极的生活,把对美、艺术和自然的追求称为消极的生活;第三种生活,我将其称为没有生活时的生活超越苦难的生活,那种在极端的情况下仍然关爱他人的人,积极应对生命中的悲剧的人——积极与癌症、残疾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战斗的人都在过这种生活。

然而主观观感改变了,人就真的能超越苦难了么?如果作者在集中营当中死去了呢,那乐观的态度和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有什么不同么?乐观面对癌症就会康复了么?直面失去亲人的痛苦亲人就会活过来了么?主观观感的改变唯一能起到的作用,是像鸦片一样减弱人的痛苦,让人对生命充满热忱,以尽可能舒缓平静甚至愉悦的心态过好生命的每一天。

存在之虚无20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意义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走出这种虚无,但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生死的无常,谁能说追求成功、快乐和意义不是一种精神麻药,让人更容易接受残酷的现实?人人都非主观选择地诞生在这个世上,然而既然选择了存在而不是灭亡,人就注定要忍受存在带来的无聊、厌倦、痛苦、焦虑和绝望。作者竭力要从人生甚至苦难当中挖掘出意义的用意,不就是帮助人们从无聊、厌倦、痛苦、焦虑和绝望中寻找活下去的理由么?只有越过苦难,人才能有实现创造和享乐的可能性,或者只有直面翻越不去的苦难,人才能在这短暂的存在中找寻尊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