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观摩《池子和河流》
(2020-06-06 09:53: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例评析 |
课例观摩《池子和河流》
6月4日,商丘小语播放了丁松青老师执教的《池子和河流》的课例。《池子和河流》是三年级下册寓言体裁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按陈先云主编所说,在教学文学体裁单元时,应体现文学体裁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文学启蒙教育。不过,又要注意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中阶段,文学教育处于从属地位。对于《池子和河流》一课的教学,又应注意两点:其一,遵循寓言故事的教学特点;其二,遵循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应注意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教学做到有扶到放,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默读、交流、提问、思考、表达观点的时间。另外需要注意,儿童对寓言的理解参差不齐。低年级段,学生容易把寓言和童话混为一谈,把《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当作童话中的人和事。这便是文学体裁划分不清惹的祸。
对于寓言,教师需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到什么程度?
学生需要掌握到什么水平?
丁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可以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解决三个问题:主人公是谁?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点疑惑:此处安排学生说寓言的道理其目的何在?是和教学后形成对比,体现学生的进步?还是……另外,学生在此处的发言,不可谓不精彩,如一学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此回答精简还寓有深意(当然,学生未必能理解的那么深),开课伊始,遇到这样的回答,教师应该如何应对?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我们并没有看到丁老师的回应。
二、关注教材提示,提炼观点。
1.
2.
一点思考:此环节的教学是为了下一环节,结合生活,明了寓意做铺垫。不过,对于教材提示中所说:你更赞同哪一种?并未回应。当然,从下一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都赞同河流的观点。不过,后面的两次观点的表述,都是建立在老师所构筑的语境下,相对来说,不够开放。
三、结合生活,明了寓意。
1.
学生们的回答不乏精彩的语言,如:“就像开水,今天是95度,明天就不再是95度了。”学生的回答不是已经结合生活来谈寓意了吗?
2.
3.
一点思考:对于这一环节中,陈先云主编认为丁老师以自己为例子合适不合适,值得商榷。那么,丁老师如此安排的目的何在呢?是否是想以自己为例,为学生构筑一个语境,让学生表达时有个依托?不过,我们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发言极其精彩,即使只保留第二个教学环节,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寓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生进入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以学定教,方能更有效。
四、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1.
生:先找到各自的观点,再结合观点和结局,看看我们应该赞同谁?
2.
一篇带多篇,课内到课外,将本课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陈先云主编认为丁老师在此课教学中,对于寓意过于着力,寓意讲多了,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陈主编认为寓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适合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让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通过讲故事,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中年级学生练习复述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在此便不能在彼。寓意讲多了,读文的时间,讲故事的时间自然会被挤掉。
听了这一节课,还有一个非常深的感触:丁老师的话语相对较少,给予了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这给了我们诸多一线教师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少讲,多给学生表达的时间。不过,如果能在学生回答后给予适时中肯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将是莫大的鼓励。再者,这一篇寓言故事的形式有点特殊,如教材提示中所说:寓言故事也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讲。在教学中,是否需要点一点呢。
点滴的见解,源于自己观课后的真实感受,若有不当之处,如蒙指正,不胜感激!
德重
2020年6月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