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益智:关于理解
(2019-05-28 22:33:38)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读书益智 |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知识和技能是理解的必要元素,但是仅仅有这些条件还不够。理解还需要更多条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缜密、灵活处理事物的能力,有自我评估、解释和批判的能力。迁移包括搞清楚哪些知识和技能与当前问题相关,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当前面临的挑战。
学生仅仅通过记住答案或知道解答同类问题的常规方法,是不能具备应对新情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很少有教师意识到:为了应试而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其实是一种失败的教学策略。
迁移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因为我们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远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多。
为什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从长期来讲是不经济的,布鲁纳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对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第二,这种学习毫无智力成就的快感。第三,在没有相互关联的结构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非常容易被遗忘。
为了避免遗忘、误解和缺乏迁移,在追求理解的设计和教学中需要三种“揭示”:
1.揭示学生的潜在误解(通过聚焦问题、反馈、诊断性评估实现)。
2.揭示问题、疑问、假设以及隐藏在字面描述之处的未知领域。
3.揭示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明显的(也许是违反直觉的,或令人困惑的)、关于一门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
书呆子和学究等词表明单纯的知识才能可能是虚假的理解,并且学的太多可能不利于理解。我们认为,如果你能讲授、使用、证明、联想、解释、辨析所学内容,并领会其言外之意,那就算理解了。我们认为表现性评估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因为虽然学生们已通过小测验和简答题证明他们获得了相关知识,但他们还必须通过有效地运用知识使我们相信他们真正理解了所获得的知识。
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通过指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从不关心他人的想法。皮亚杰曾讽刺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有一个观点——他们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有时并没有把那些他们不认同的学生所说的观点“听进去”。
理解六侧面:
能解释: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
能阐明: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提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通过图片、趣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
能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
能洞察:批判性地看待、聆听观点;观其大局。
能神入:能从他人认为古怪的、奇特的或难以置信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先前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敏锐的感知。
能自知:显示元认知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
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通过理解)一个人能够将概念、原理或技能应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和情境中,这说明他充分地掌握了这些内容。这种标准判定了一个人具有多少能力才算够用,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需要新技能或新知识。
理解就是能够应用知识——这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传统观点。
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教育的益处就在于它给予人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我们知道声音和感觉是有区别的,所强调的和有特色的并不相同,显而易见的不等同于重要的。
逐渐理解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能够按多种不同的方式拆分问题,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单一、死板的陈述并不能表示真正的理解。
我……遵循一个黄金法则——无论何时,只要遇到与我的结论相冲突的文章、观点或想法,我都会立即把它们记录下来,决不延迟。根据我的经验,与那些支持自己结论的事实和想法相比,这类东西更容易从记忆中溜走。利益于这个习惯,极少有我没有留意到、没有尝试回答过的反对我的观点的意见。
每个人都能从新闻报道中察觉到其所传达的观点各有立场,那么为什么在面对教材内容时我们就做不到呢?人人都知道作者的观点决定了内容的选择、文章的重点和行文的风格,那么为什么教育工作者不帮助学生利用这些语文技巧来理解教材内容呢?
神入: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神入不同于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不是为了更客观地看待事物而将自己脱离情境。神入,就是我们从当事人的立场看待事物发展,将自己带入当事人的处境,我们完全认同通过自身参与而得出的见解。换位让人感到温暖;而洞察是冷酷的,以旁观者的角度解析事物。神入是一种有意的行为,试图找到他人观点和行为合情合理之处和意义所在,即使那些观点或行为令人费解或不快。
如果我们想理解那些由于我们自己的臆想而拒绝理解的观点,理解的神入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们嘲笑前人的理论,那我们就不能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同样的,如果学生要理解那些看似奇怪的、令人不快的或难以理解的观点、经验和文字,他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看等这些事情,看待他们的价值,看待这些事情与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智力盲区使我们比较容易受合理化作用的影响:不停地为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提供经验支持,由此把模棱两可的观点变成了客观性的真理。我们很容易持续地验证那些我们喜欢的、但未经仔细推敲的模式、理论、观点和看法。
“非此即彼”是这种习惯思维的常见例子,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维大肆漫延,杜威将其视作不成熟思想所带来的“祸端”。学生常以二分法方式来思考,却不知道这种方法的狭隘:他很酷;他是一个混蛋;他们属于强势群体,而不是弱势群体;老师喜欢我,讨厌你;数学不适合女孩;足球非常野蛮;这是事实;那是错误的。
当超越简单的分类去观察隐藏于观点与人物背后的意想不到的差异、特征及令人惊奇的方面时,我们就走向了成熟。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不假思索地依赖和满足于明晰的分类与鲜明的隐喻,在事实被确认很长时间后,才看到它们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人类的理解本质上倾向于认为世界应当更有秩序、更加规律……一旦某种观点被采纳,人们倾向于利用一切可用之物来支持它、验证它……这是人类智力上一个永远无法克服的弱点,肯定比否更能使它兴奋、活跃……简而言之,个人倾向有无数种方式歪曲、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有时还令人难以察觉。
然而认为偏见总是错误或有害的本身也是一种偏见。
建构主义的思想: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建构而来。
德重
2019年4月1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