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武松鲁智深酒量水浒传 |
分类: 传说水浒 |
《水浒传》就是一部喝酒的历史故事。武松在景阳冈前连饮十八碗酒只是其中最为有名而已,鲁智深就着烧鹅“尽意吃了三二十碗”着实也让人服气,二人到底谁的酒量大呢?
水浒中的酒分为老酒和村酒,从酒质来划分高档与低档的方法,实际上是将人分为了贵族与平民两个等级,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老酒和村酒的称呼。
村酒是一种没有蒸煮的小酒,质量较差,一般只供乡村出售或自家饮用。大名府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为蔡京祝寿,杨志一行来到黄泥冈,那十多个军汉看见白胜挑着一副担桶赶忙问:“你桶里是什么东西?”白胜应道:“是白酒。”众军立即来了精神:“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能解暑气的酒估计相当于今天的米酒吧。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喝的也是村酒,“智深把那两桶酒都提在亭子上,开了桶盖,只顾舀冷酒吃。无移时,两桶酒吃了一桶。”可能是酒精度较低,所以喝了一桶才醉。大部分老百姓喝的都是村酒,不是今天所说蒸馏而成的白酒。书中常见的素酒、黄米酒、荤酒、浑白酒等都是村酒,质量相对差些,酒精度数较低。
水浒中的老酒,据《宋史·食货志》,宋朝称为大酒。这种酒的酒精度比较高,酒的品质(色、香、味)都超过“小酒”,从生产到品尝需要等待近一年的时间,价格昂贵。孔亮的青花瓮就是老酒。
“店主人却捧出一樽青花瓮酒来,开了泥头,倾在一个大白盆里。武行者偷眼看时,却是一瓮灶下的好酒,风吹过一阵阵香味来。武行者不住闻得香味,喉咙痒将起来,恨不得钻过来抢吃。”武松是一个品酒大师,“抢吃”一词说明了其确实是好酒,武松很快就醉了。他沿着小溪走被一只黄狗狂吠。武松便将左手鞘里掣出一口戒刀来,一刀砍去,用力过猛,一个跟头跌到溪水里。宋江在琵琶亭宴请戴宗、李逵,那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这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宋江浔阳楼醉酒题“反诗”所喝的则是一樽桥风月美酒,看来是度数高的老酒,宋江喝醉了酒,才写出来“反诗”,被判死刑,最终被众人劫法场,不得不走上梁山。
早时候的酿酒工艺尚不成熟,酿造时间短,酒化程度低,酒的质量也很低,酿好之后,往往是汁滓混合在一起,饮时先须过滤。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里所说的“绿蚁新醅酒”,即指未滤去糟的酒。宋代《广韵》对于“醅”字的解释,干脆就是“酒未漉也”。酒滤过之后就变清了,质量也好了一些,故而被称作“清酒”,而未滤的自然就是明代杨慎在“一壶浊酒喜相逢”里所说的“浊酒”了。另一方面,通常酿造的酒,当酒精达到10%左右的时候,酵母菌便停止繁殖,使发酵过程近乎停滞。故而仅经发酵作用的酒,酒精度不过十度上下。武松上景阳冈打虎前喝的那十八碗酒便属此类低度数米酒(而且可能兑了水),所以才可以大碗大碗地喝。实际上,无论是孔子所喝的酒,汉武帝所喝的酒,还是曹操、李白、苏东坡所喝的酒,性质上都与“三碗不过岗”相同,而酒精度数低也正是古人看似豪饮的真正原因。
武松喝的十八碗“透瓶香”是村酒中的精品,比那官老爷喝的老酒都有滋味,可以说是一种低度酒。鲁智深五台山喝的酒一定是小酒,只是一种酒饮料。武松喝了酒以后打死了老虎,打败了蒋门神;而鲁智深喝醉了酒醉打山门,从酒后的表现角度看,武松的酒量比鲁智深大。
鲁智深和武松喝酒最多时的表现,武松醉打蒋门神的路上与酒店喝三碗。大约36碗左右,当然酒的质量是最差的;鲁智深桃花村喝了一壶荤酒加三二十碗普通酒能保持清醒痛打小霸王。从原著文字叙述上看,似乎鲁智深二三十碗是常量,似乎二人酒量不相上下,但从数量上看貌似鲁智深喝的多一点点。
梁山好好中能饮酒的不在少数,酒量大的也不少,武松
鲁智深、林冲、李逵和宋江等都是大酒量,都是喝了酒才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宋江酒后写反诗,林冲酒后山神庙等等都为水浒增添了让人难忘的篇章,但是让人难忘的还是武松打虎和鲁智深桃花村醉打小霸王,看来只有二人才能称得上梁山酒量最大的人之一,到底谁的酒量大,只有请施耐庵老爷子来定夺了。
后一篇:鲁智深(诗说水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