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来历和民俗
(2014-03-01 14:03:54)
标签:
民俗二月二文化 |
分类: 齐鲁文史 |
又见簪花迎富时;
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
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
漫随人意看儿嬉。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贫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过这些都是传之久远的风俗,我只是随大众去看看热闹罢了。
“迎富”的风俗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有巢氏时,有人要了个孩子带回家中养活,他家从此便大富起来。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蓬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向门前祭之,谓之“迎富”。而明人谢肇浙在《五杂俎》中则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他还解释其起源:相传有户人家生了个孩子,送给邻家抚养,邻家从此大富。这家人见此情景,又将孩子从邻家要了回来,要回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从此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迎富日”。
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
一畦春水轱辘声。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
山东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这一天在我老家汶上的南旺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