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红学研究 |
曹雪芹已经把110回的《红楼梦》写成,但由于他不愿意看到他所钟情的制度在他的笔下灭亡,他忍痛销毁了后三十回。但是后30回的部分由于在朋友处没有全销毁,得一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高鹗的价值观比曹雪芹还要传统,他不允许由此造成对社会的影响,于是他续写就后40回,篡改了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命运走向,减少对社会的杀伤力。
曹雪芹在<红楼梦>着力写了3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映射出作者补天的信心和对那个社会的无奈,曹雪芹对于那个社会极力维护,那个社会却给了他无尽的屈辱,他的内心在斗争,心里天平最终倾斜向他所钟情的制度,在小说中他用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斗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望。但是高鹗为了自己的人生观把这三个人物的性格模糊化,浑水摸鱼的篡改了黛钗的性格,把2人都写成了封建社会的忠实信徒,借以大肆宣扬封建迷信,封建礼教,减轻了对那个社会的批判力。
宝黛爱情的基础是是对但是社会制度的叛逆。宝玉曾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与她生分了。”然而在高鹗的续书中黛玉好像对科举制度充满了好感,像变了一个人,多次说“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之类,宝玉并无半点反感,两人都被封建世俗同化了。续书中黛玉还借琴理说人生,曰:“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心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才心身俱正!”看这哪里是黛玉,活脱脱就是一个宝钗。宝钗正是因为时时刻刻地压抑自己,才使好端端一个少女被扭曲得旺内火,不得不长期服用冷香丸。续书中宝黛第一次见面是在八十五回,黛玉劝宝玉要读“八股”,“取功名”。第四次见面是在八十六回,黛玉训他“身心俱正”的琴理。第六次见面是在九十一回,二人以“谈禅”取代了谈情。好像完全符合了王夫人的口味,黛钗性格已经没有了区别,那还需要上演调包计吗?高鹗借林黛玉的下场来警示那些社会的叛逆者,回头是岸。
传统的“金玉良缘”与反传统的“木石前盟”的冲突是《红楼梦》的主线之一,也是全书打动读者的地方,曹雪芹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这,旗帜鲜明的展示自己的观点,黛钗是一对人生观上的对立者。但高鹗续书中把“金玉”和“木石”合二为一,把二人作为一个人来写。黛钗互寄诗作赠答,成了“同心”、“知音”,前部中的冲突已化为乌有。黛钗被调包成婚之后,宝玉本应该悲痛万分,一个晴雯夭亡,宝玉都能作长篇诔文予以祭奠,黛玉去了,反倒感觉并不强烈,“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些。”什么时候出来个“金石姻缘”?分明是高鄂自己把“金玉”和“木石”合二为一的结果。宝玉因这样想,就把“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到宝钗身上”,这怎么可能,一对价值观存在巨大区别的男女
“如鱼得水,恩爱缠绵”,“两口儿这般恩爱缠绵”的情状都到了王熙凤嫉羡的地步,我看是不可能的。高鹗为了给贾宝玉一个出家的理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让宝钗生了儿子,名曰贾桂,后来还取了功名,与李纨之子贾兰“兰桂齐芳”。这与曹雪芹第五回,“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差之天上地下。突出了封建社会的卫道士薛宝钗的好下场是让人津津乐道的,为那个社会塑造了一个新的贞节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