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悟自得求神韵,漫卷经典作狂草
(2010-09-07 21:26:22)
标签:
天罡地煞晁盖宋江梁山《水浒传》 |
分类: 水浒研究 |
静悟自得求神韵,漫卷经典作狂草
刘传录是我市后起的实力派文化学者,他的新作《第三只眼睛读水浒》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以独特的视角带你探读水浒不为人注意的一面。
《第三只眼睛读水浒》属于草根文化或民间视角,将学院派理论“悬置”,强化了原生态感性阅读的分量。作者以智性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重重帷幕,以个性的叙述立场对经典文学重新打量,如同作者所说,他重读《水浒》有一个中心,三个支点,一个精神。一个中心是宋朝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文人士大夫乐园;三个支点是,梁山聚义为“天罡地煞理论”说,梁山投降为经济基础说,宋江招安为假招安说;一个精神就是水浒文化的核心不是游民文化或流寇文化,而是以泰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文化的具体化(具体体现),如作者以“神行太保”戴宗为“岱宗”,可谓视角独到。
由此可以看出,刘传录的水浒新论有三个特点:一是政治文化视野。作者从宋代的重文轻武制度入手,从历史唯物论的宏观范畴整体把握了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的能动作用。如通过对武松、李逵、董平等人滥杀无辜行为的指诟与对鲁智深、卢俊义、呼延灼等人人格操守的褒扬,彰显了一种“人本”、“民本”思想。另外,作者还论及了石秀的侠义与狭隘,卢俊义的呆和能,武松的情与义,以及王伦的小气量背后的柴进的复辟梦想,王安石改革进程中文化因袭的滞重,呈现出强烈的思辨色彩。
二是哲学文化视野。如天罡地煞理论对“逼上梁山”人物心理的宗教影响(如秦明、朱仝、花荣、李逵);如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去解读宋江之于扈三娘、石秀之于潘巧云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男性伦理话语的批判;还需要提到一篇是《林冲生活在爱情的温暖和回忆中》,作者另辟蹊径,用现代思想触角撞开历史重扉,开辟了一片温暖而浪漫的话语世界。
三是现代智性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把“花荣”比作宋江的“粉丝”、“影子”,认为“公孙胜是道教的代表,鲁智深是佛教的代表”,将“戴宗”称为“马拉松”运动员,将“九纹龙”史进称为“时尚青年”、“问题少年”,将晁盖称作“第二代领导人”,而晁盖死后的一段梁山历史叫做“宋江时代”,柴进属于“根正苗红”、王进、鲁达俨然是史进的“精神教父”,谈宋江是“造星专家”,言雷横是“吃喝样样都干”的腐败分子,说扈三娘是宋江的“梦中情人”,论“石碣村拒官兵似袖珍版的赤壁之战”,杨志经营仕途是“冒名顶替”,董平是“梁山没有人性,没有道德没有理想的色狼之一”……而且每每有妙语解颐。如这样两段文字:“三打祝家庄”——“对祝家庄是豪夺,对扈家庄是明拿,对李家庄则就是巧取。”
“花石纲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徽宗是一个艺术家的皇帝,在历代皇帝中最有艺术细胞,宋朝的重文抑武的国策又为他的艺术才能加上了想象的翅膀,有艺术才能的文臣们不断推波助澜,书画家蔡京、运动员高俅成为艺术皇帝的情投意合者,他们享受着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美好时代的发展成果,把文化繁荣蜕变为文化享乐,极端追求玩弄奇花异草和怪石。”
另外,一些仿词增加了叙述的修辞效果。如:“梁山集团”、“话语权”、“主流文化”、 “主流社会”、 “边缘化”、“消费意识”、“既得利益集团”、“闪亮登场”、“抢眼(燕青)”、“不感冒”、“五次反围剿”、“根据地”、“技术人员(公孙胜)”、“咸鱼翻身(关羽)”、“人生的原点(李应)”、“适宜人类生存的时代渐趋渐远(宋代)”……
这些“熟悉的陌生化”语言会使我们在会心一笑中,打通古代与现代、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隔阂,走向澄澈与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