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001tqsmlgy6XCvHefF993&690
水帘洞石窟群处在群山环抱,山势突兀的独特丹霞地貌中。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组成,这是武山最为期待的景点,也是此处促成了此次天水之行。
在车上马师傅就寥寥的讲了此地的传说,回来查找梳理了下,就是麻线娘娘故事,稍后再表。
景区大门离景区还有一定距离为了节约时间做摆渡车前往,虽然是一天最热之时也是冷的直哆嗦。
下车第一眼就见到了传说中世界第一露天大佛的拉稍寺大佛,之前在图片上看着已经很震撼了,如今亲眼所见更摄人心魄。
拉梢寺其实就是一片崖壁上的泥塑作品,估计曾经有个庙子,反正现在很难想象当时的样貌。
大佛通高42.13多米,两侧为高约38米的胁侍菩萨,佛座由三层仰莲和狮、鹿、象浮雕相间组成。周遭绘满精美壁画,虽已斑驳但还是依旧绚烂,人物造型优美,和木梯寺有天壤之别。
http://s16/mw690/001tqsmlgy6XCvIS8tF7f&690
http://s6/mw690/001tqsmlgy6XCvG6rXv65&690
http://s2/mw690/001tqsmlgy6XCvGgUvLd1&690
http://s15/mw690/001tqsmlgy6XCvGpewefe&690
据史料记载,拉稍寺石窟最早开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后经历代重修,现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遗存大小窟龛24个,各类造像31身,浮雕33尊,覆钵塔7座,壁画近1700平方米,摩崖题记1方,榜书2处。石刻铭文明确标明拉梢寺大佛的凿造出资带头修造的功德主为当时的“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迟迥”及“比丘释道藏”等人。相传当年动工之日,巧匠纷至,各呈其艺。
由于山体是特殊的沙粒岩,不便于开凿雕刻。这佛像和大西北的塑像一样都属泥胎塑像,但不同于一般塑像,薄薄一层有浮雕的感觉。黄泥覆盖在20多层楼高的崖壁表面,其上在塑出浮雕,很惊人啊。造型如此之大之繁复,关键还保存的这么完整,真的难得。
http://s14/mw690/001tqsmlgy6XCvIAJd39d&690
崖壁正面的高台上可以欣赏整府作品,人在其下显得如此渺小。当时制作工匠创造了拉堆树木梢攀高、层累而上的办法,由上而下,摩崖雕凿,拉梢寺也因此得名。不禁感叹古人技艺之高超。
塑像之大崖壁之险,很难想象当时如何塑成,塑像和崖壁之间如何固定,如何保持塑像克服地球引力稳固不掉落。
其实这面大佛已经堪称国宝了,只不过藏在深山无人知。名气和价值不成正比,保护情况也让人堪忧,佛像都有随时掉落的感觉。
http://s12/mw690/001tqsmlgy6XCvI7q5B6b&690
http://s2/mw690/001tqsmlgy6XCvH4ZMJ71&690
http://s15/mw690/001tqsmlgy6XCvGw3Xo2e&690
http://s3/mw690/001tqsmlgy6XCvGNxQe62&690
http://s4/mw690/001tqsmlgy6XCvHJhbt73&690
http://s12/mw690/001tqsmlgy6XCvHTlA72b&690
http://s2/mw690/001tqsmlgy6XCvHzFipd1&690
http://s3/mw690/001tqsmlgy6XCvIt4Xg62&690
大佛对面的云梯上有天书洞,里面有具干尸,据说是当年毁佛时放火烧死的僧人。如今大门紧闭不让参观,从对岸看过来,存放干尸的洞在悬崖栈道的尽头,更增加了诡异的气氛。
节约时间向另一景点进发。此地环境优美,树木茂盛,只可惜河道干涸。
http://s13/mw690/001tqsmlgy6XE0zbEHW9c&690
莲花山
http://s16/mw690/001tqsmlgy6XE0zkWFV1f&690
此处山形奇特名曰莲花山,恰如其名。水帘洞位于莲花山南麓一块内凹的天然崖壁平台上,恰如莲心,风水极佳。夏秋之季,雨水自崖顶上沿倾泻而下,犹如珠帘垂挂,故名水帘洞。山坳里的水帘洞此时阳光照射不入,显得有些阴冷。
水帘洞附近以前一直为佛教占据,从拉梢寺、千佛洞和水帘洞的部分壁画可以看出。大约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道教开始入住水帘洞,并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水帘洞是景区中惟一的建筑遗存,也是武山县道教协会所在地。
水帘洞建筑群主要还是保存了清代建筑的格局,殿堂主要有五圣宫、四圣宫、三圣宫、娘娘(菩萨)殿、火神殿、王母殿、邱祖殿、玉皇阁及鲁班殿等。由于民国的一场大火,现在基本上都为民国年间重修,属于道教建筑。而主要文化遗存是北侧崖面上的壁画和摩崖浮塑,均为佛教题材的内容,壁画现存面积约88平方米,系北周原绘,宋元时期进行过大规模补绘和重绘。摩崖浮塑为北周原作,包括覆钵塔和尖楣拱形龛两种题材。
http://s8/mw690/001tqsmlgy6XCvXo7PNb7&690
http://s8/mw690/001tqsmlgy6XCvXyXmT37&690
http://s9/mw690/001tqsmlgy6XCvXFWl288&690
从现藏于水帘洞的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碑刻的内容来看,当时主要信仰由大势至菩萨转世的麻线娘娘。
麻线娘娘名叫李真秀,是大势至菩萨有感当地大善人求女心切而投生其家。
真秀年幼父母去世,与哥哥、嫂子一块艰难度日。哥嫂为其定亲,真秀不满自己的婚姻,定了婚后就整天纺麻线,整整5年。在结婚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二月十九,真秀牵了线的一头往水帘洞跑,不巧被正在厨房烧火做饭的她哥嫂看见,情急之下他哥哥拿着烧火的火棍、嫂子顺手捏了洗锅的糜笤刷追赶。
由于哥嫂逼得急,她的线纺的不够,情急中她拽出了腹部的肠子,与麻线续在一起,刚好跑到了水帘洞。哥嫂希望留住妹妹,就继续追赶,赶到洞中,此时的真秀已经涅磐。哥哥跪在莲花台前,哭号着说:“妹呀妹,哥嫂对不起你,早知你是与佛有缘,我们绝不贪财逼你染红尘,今天是二月十九日,是你涅磐成佛之时,如你对哥嫂已没什么意见,就让我手中的烧火棍,你嫂手中的笤刷子生根发芽。”说完就把自己手中的烧火可是棍插在石缝中,将妻子手中的笤刷子也插在石缝中。忽然,那烧火棍与笤刷子真的转眼间拨枝生芽,变成了两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从此乡亲就在此处修庙祭拜,香火鼎盛,麻线娘娘也成为这一代的守护神。
菩萨殿殿内塑有当地民间传说中大势至菩萨的化身“麻线娘娘”的尊像。殿堂前有与“麻线娘娘”成仙有关的传说中的“苕刷树”与“火棍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形状奇特,较为罕见。
笤刷树,便是麻线娘娘显灵所在,树已干枯,但死而不朽,树枝繁茂,真像笤刷。
离开之后找寻最后一处千佛洞,虽然此地意义不大,但来了还是想看看。
千佛洞连一个很正式的路都没有,若不是知道有这个地方,多半会错过。沿着曾经的河谷前行片刻,左侧看见水泥路,一直在向上攀爬才到。原本以为其就在河道旁,结果在如此深山老林。
千佛洞现存大小窟龛49个,造像25身,壁画约150平方米。木桩栈道将崖面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崖壁直接高塑三世佛、二弟子、二协侍菩萨及一佛二菩萨。下部正中残大佛像呈低平肉髻,面相方圆,含有西魏遗风,亦具北周特色。窟龛多为圆拱形浅龛,造像多为摩崖悬塑,大部分为北周原作。壁画除保存部分北周飞天壁画原绘外,多为中唐、五代作品,宋元之际进行过大规模重绘。
千佛洞的造像原本应该很宏伟,毕竟千佛嘛,只不过佛像都剥落了,看的十分凄凉。
在水帘洞的时候对甘谷大象山已经不抱希望,结果师傅还是带我们到大象山脚下,原来大佛在外部是可以看到的。模糊的瞟了眼大佛,也算是来过了吧。
原本水帘洞大象山是必去之地,木梯寺是顺带前往,只不过世事难料,缘分就是如此奇妙。
水帘洞—大象山石窟
2001年6月25日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