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国服装出口促进体系考鉴:实务上篇

(2008-04-10 18:35:31)
标签:

经济

服装工业

服装出口

价格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

韩国

财经

分类: 对外贸易
 

韩国服装出口促进体系考鉴:实务上篇

 

白 明

 

    相对于宏观政策体系来讲,对于韩国服装出口的推动从微观上看不仅包括来自政府的支持,而且更多的推动来源于行业自身。事实上,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针对服装出口所执行的促进政策必然需要针对当时制约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的障碍,体现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毋庸讳言,韩国服装工业发展初期在出口规模扩张上卓有成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究其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劳动力成本上的巨大落差决定了韩国服装工业在同期国际分工中的价格竞争上的有利位置,而韩国服装工业也正是依靠这种有利位置才在出口导向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长达30年之久的出口持续增长。然而,随着韩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韩国的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水涨船高。相比之下,中国以及许多东南亚和中美洲国家服装工业在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优越于韩国。与此同时,韩国的服装出口在欧美市场受到的贸易限制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受配额的限制最为明显。在这一系列“利空”作用下,韩国服装出口贸易就面临着一个出路何在的问题。

  不难看出,对于韩国服装工业的出口贸易而言,继续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人海战术”之路只能越走越窄。因价丧失了格竞争优势,韩国服装工业中还有一些企业陆续收缩了生产规模甚至退出了出口服装加工业务。事实证明,韩国服装工业劳动力规模的收缩现行先于生产与出口规模的收缩。

   固然,韩国服装出口的势头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但这仅体现出前期一系列“利好”的惯性延续,相当程度上掩盖了上述“利空”。事实上这些“利空”影响早在70年代初就已经初见倪端,当时韩国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此相关。

  对于韩国的服装工业来说,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特别是某些市场洞察力比较强的财阀已经开始着手为其旗下服装企业寻求出路。80年代初,大宇公司的业务人员在孟加拉国进行市场考察时发现,当地不仅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而且向欧洲出口成衣不受配额限制,向美国出口成衣配额有大量剩余,促使大宇公司与孟加拉国DESH公司合资在孟加拉国生产服装后向欧美出口。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韩国服装生产企业将生产能力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向海外转移,主要包括亚洲的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以及中北美洲的美国/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多米尼加。因此,近些年来韩国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总体来看处于萎缩过程中。具体来看,自8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服装工业的生产设备流失比较明显。 

    总的来看,劳动力成本优势确实曾经对韩国服装工业扩大出口规模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韩国服装工业在出口发展方面继续走老路已经行不通,因而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出路。显然,除了海外投资的分流效应以及一部分企业收缩生产规模,韩国服装工业之所以仍然有一部分企业依然能够顽强地“留守”下来,继续在服装出口贸易上寻求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企业能够及时转变自身经营思路。
  
主要市场上服装的非价格竞争力评价分值
 
 
总分
韩国
香港
中国
菲律宾
意大利
台湾
法国
美国市场
100
77
80
52
42
-
-
-
    品质
25
20
21
15
7
-
-
-
    知名度
15
12
12
6
5
-
-
-
    信赖度
15
9
10
6
6
-
-
-
    售后服务
10
8
8
5
5
-
-
-
    其他
35
28
29
20
19
-
-
-
英国市场
100
82
91
-
-
99
-
-
    品质
25
20
20
-
-
25
-
-
    知名度
15
12
15
-
-
15
-
-
    信赖度
15
12
15
-
-
15
-
-
    售后服务
10
8
9
-
-
9
-
-
    其他
35
30
32
-
-
35
-
-
日本市场
60
48
-
-
-
-
36
60
    品质
25
20
-
-
-
-
15
25
    信赖度
15
12
-
-
-
-
9
15
    其他
20
16
-
-
-
-
12
20
 
    资料来源:大韩贸易振兴公社
  尽管韩国服装工业价格竞争力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非价格竞争力上却能占据比较有利的位置。根据大韩贸易振兴公社1992年的一项调查,韩国服装在美国和英国以及日本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力处于中上游水平。
  不难看出,充分发挥在非价格竞争力上的优势,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规模最大化可以说是韩国服装在工业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最为现实的出路。
  经营思路的转变正在使韩国服装出口贸易向少而精的方向发展,相关企业也因此而少做不少收。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时装高档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三星服装研究所2002年11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整个韩国通货膨胀并不明显的情况下,由于高档服装比例上升,韩国男式西服的平均价格比2000年上升了13%。韩国MPI公司在对国内100家时装品牌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时装的生产成本仅是其消费价格的24%。当然,这其中有许多时装品牌的定价策略使在初期将消费价格定得较高,为日后价格折扣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根据韩国中央银行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在服装工业的总投入中,随着出口由以规模扩张为到向转向以提升附加值为导向,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系数先升后降,而附加值的直接消耗系数则相应由降转升,其中利润的大起大落在程度上最为明显。
 
韩国投入产出表中服装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摘要
 
投入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1998年
中间投入
其中:纱
           织物
           金融
0.7257
0.1865
0.3207
0.0064
0.7043
0.2092
0.2903
0.0180
0.7811
0.0202
0.5766
00172
0.6550
0.0365
0.3302
0.0233
附加值
其中:工资
            利润
            折旧
        *间接税
0.2743
0.1527
0.1062
0.0113
0.0113
0.2957
0.1676
0.0802
0.0177
0.0177
0.2189
0.1516
0.0314
0.0055
0.0303
0.3450
0.1753
0.1270
0.0325
0.0103
总投入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注:*指已经扣除补贴的间接税
资料来源:韩国中央银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