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的提壶(提葫芦)原来就是小杜鹃!

标签:
文化 |
分类: 牛眼看世界 |
提壶(提葫芦)原来就是小杜鹃
http://photo.niaolei.org.cn/uploads/201309/1378986847YVwZcigw.jpg
最初在梅尧臣的《四禽言》见到提壶(提葫芦),开始想得很简单,以为就是鹈鹕的谐音(有些词典至今仍这样解释)。但仔细查考,就发现大多数地方提到的提壶是山鸟,并非水鸟鹈鹕。提壶是叫声的谐音,也就是“其鸣自呼”。
提壶鸟始见于唐诗(仅就诗而言,文尚未搜检)。如
白居易:“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嗟哉虫与鸟,无实有虚名。”
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厌听秋猿催下泪,喜闻春鸟劝提壶。”
刘禹锡《和苏郎中寻丰安里旧居寄主客张郎中》:“池看科斗成文字,鸟听提壶忆献酬。”
李频《送陆肱归吴兴》:“劝酒提壶鸟,乘舟震泽人。”
吴融《阌乡寓居十首》之《闻提壶鸟》:“早于批鵊巧于莺,故国春林足此声。今在天涯别馆里,为君沽酒复何情。”阌乡在今豫西。
陆龟蒙《和袭美虎丘寺西小溪闲泛三绝 其一》:“树号相思枝拂地,鸟语提壶声满溪。云涯一里千万曲,直是渔翁行也迷。”
崔国辅:“蒙笼荆棘一鸟吟,屡唱提壶沽酒吃。”
韩偓:“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提壶是春鸟(早春,二月三月),分布地域广泛。但很难确定是山鸟,有的还显示可能是水鸟,如“鸟语提壶声满溪”。
宋诗中写到提壶的作品特多,全部征引没有意义。绝大多数说是山鸟或者林鸟:
梅尧臣《禽言四首》其二《提壶》:提壶芦,沽美酒。风为宾,树为友。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
黄庭坚:树头树底劝提壶,南冈北冈教脱裤。
文同:水虫行插岸,林鸟过提壶。
张扩:独坐不愁无酒饮,林间山鸟自提壶。
张耒:修竹满山连草色,却烦林鸟劝提壶。
王之道:提壶不饮劝谁饮,正在竹丛深处鸣。
毕仲游《提葫芦行》:提葫芦,竹丛里鸣。
张绍文:山鸟不知如许事,隔窗犹自劝提壶。
陈经正:山鸟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唤提壶。
周紫芝:提壶劝酒意甚劳,花间伏翼终日号。
项安世:信州城西千万岭,上闻提壶有感兴。
郭祥正:山花解忘忧,山鸟名提壶。
王禹偁《初入山闻提壶鸟》(题注:时秋暖,此鸟忽闻):“迁客由来长合醉,不烦幽鸟道提壶。商州未是无人境,一路山村有酒沽。”
有几首诗还写出提壶的生境是竹丛,可以参考。
应该注意,也有少数诗中的提壶明显是水鸟,如
秦观《戏云龙山人二绝》其一:“芳草未应羞鹎鵊,潜鳞终是畏提壶。”
如何承矩《文昭园闻提壶有感》:“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啼鸟不知人事变,数声犹傍水边来。”
秦观这首诗中的提壶或许就是鹈鹕。
至于提壶形象如何,很少有诗人写到。这和百舌一样,写百舌的诗很多,但很少写到百舌是黑色的。好在宋人王庭圭写道:“莫唱黄鸡催晓曲,且听青鸟劝提壶。”让我们知道提壶是青色的鸟。这里当然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提壶就是传说中的青鸟。
更幸运的是,我找到宋代王质【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的一首诗,有自注,说提葫芦的样子是:“身麻斑,如鷂而小,觜彎,聲清重,初稍緩,已乃大激烈。”这便给后人提供了极好的线索。希望大家(尤其是对鸟叫声有兴趣的鸟友)以此为依据,判断一下提壶究竟是什么鸟?
最初在梅尧臣的《四禽言》见到提壶(提葫芦),开始想得很简单,以为就是鹈鹕的谐音(有些词典至今仍这样解释)。但仔细查考,就发现大多数地方提到的提壶是山鸟,并非水鸟鹈鹕。提壶是叫声的谐音,也就是“其鸣自呼”。
提壶鸟始见于唐诗(仅就诗而言,文尚未搜检)。如
白居易:“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嗟哉虫与鸟,无实有虚名。”
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厌听秋猿催下泪,喜闻春鸟劝提壶。”
刘禹锡《和苏郎中寻丰安里旧居寄主客张郎中》:“池看科斗成文字,鸟听提壶忆献酬。”
李频《送陆肱归吴兴》:“劝酒提壶鸟,乘舟震泽人。”
吴融《阌乡寓居十首》之《闻提壶鸟》:“早于批鵊巧于莺,故国春林足此声。今在天涯别馆里,为君沽酒复何情。”阌乡在今豫西。
陆龟蒙《和袭美虎丘寺西小溪闲泛三绝 其一》:“树号相思枝拂地,鸟语提壶声满溪。云涯一里千万曲,直是渔翁行也迷。”
崔国辅:“蒙笼荆棘一鸟吟,屡唱提壶沽酒吃。”
韩偓:“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提壶是春鸟(早春,二月三月),分布地域广泛。但很难确定是山鸟,有的还显示可能是水鸟,如“鸟语提壶声满溪”。
宋诗中写到提壶的作品特多,全部征引没有意义。绝大多数说是山鸟或者林鸟:
梅尧臣《禽言四首》其二《提壶》:提壶芦,沽美酒。风为宾,树为友。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
黄庭坚:树头树底劝提壶,南冈北冈教脱裤。
文同:水虫行插岸,林鸟过提壶。
张扩:独坐不愁无酒饮,林间山鸟自提壶。
张耒:修竹满山连草色,却烦林鸟劝提壶。
王之道:提壶不饮劝谁饮,正在竹丛深处鸣。
毕仲游《提葫芦行》:提葫芦,竹丛里鸣。
张绍文:山鸟不知如许事,隔窗犹自劝提壶。
陈经正:山鸟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唤提壶。
周紫芝:提壶劝酒意甚劳,花间伏翼终日号。
项安世:信州城西千万岭,上闻提壶有感兴。
郭祥正:山花解忘忧,山鸟名提壶。
王禹偁《初入山闻提壶鸟》(题注:时秋暖,此鸟忽闻):“迁客由来长合醉,不烦幽鸟道提壶。商州未是无人境,一路山村有酒沽。”
有几首诗还写出提壶的生境是竹丛,可以参考。
应该注意,也有少数诗中的提壶明显是水鸟,如
秦观《戏云龙山人二绝》其一:“芳草未应羞鹎鵊,潜鳞终是畏提壶。”
如何承矩《文昭园闻提壶有感》:“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啼鸟不知人事变,数声犹傍水边来。”
秦观这首诗中的提壶或许就是鹈鹕。
至于提壶形象如何,很少有诗人写到。这和百舌一样,写百舌的诗很多,但很少写到百舌是黑色的。好在宋人王庭圭写道:“莫唱黄鸡催晓曲,且听青鸟劝提壶。”让我们知道提壶是青色的鸟。这里当然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提壶就是传说中的青鸟。
更幸运的是,我找到宋代王质【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的一首诗,有自注,说提葫芦的样子是:“身麻斑,如鷂而小,觜彎,聲清重,初稍緩,已乃大激烈。”这便给后人提供了极好的线索。希望大家(尤其是对鸟叫声有兴趣的鸟友)以此为依据,判断一下提壶究竟是什么鸟?
闻香客老师:
一如既往的惊呆了,http://www.birdnet.cn/static/image/smiley/default/lol.gif。 很显然古代没有“唐朝鸟类野外手册”或者“宋明鸟类野外手册”,所以这些文人能在文字中共同的把这种鸟辨认出来,很可能靠的只是声音而不是外形,也就是”提壶“是这种鸟发出的叫声,例如“隔林款款唤提壶‘,其他的诗句也都可以理解为听到声音。那么有哪一种鸟叫声是两个音节并且分布非常广泛呢?我觉得首推的就是大杜鹃,布谷的声音类似于提壶,布谷既可以在山林也可以在芦苇荡中,只要有合适的宿主就都可以出现。至于颜色也从楼主的考据中可以看出,有青色的,有麻斑的。青色的正是常见的大杜鹃羽色,而王质的”麻斑“描述也很符合大杜鹃,在我看来正好是描述棕红色型的大杜鹃雌鸟。 谢谢指教!因为汉字拟声向来差别很大,看看“割麦插禾”的诸多版本就可以知道,所以闻香客版主的推测无可挑剔。 但是,王质的咏鸟诗(山友辞)一组19首,第5首是《提胡芦》(一本作提壶芦),第11首《不如归去》(身灰褐,啼極則倒墨,春殘多啄紅苞,故吻如染血,秋深化為雞。),第17首为《脫却破袴》(身褐,立即無聲,飛乃鳴,雌雄相應,先曰脫卻,後隨云破袴,聲無閒斷,又如云燒香撥火,稍急,類脫卻破袴。),第18首《郭公》(身黑,聲稍緩,如呼郭公,音頗重,稍急,且繁,如呼布穀,音頗清烈,餘聲如呼郭婆。)如果说提壶是大杜鹃即平常所说的布谷、郭公,作者不应该混淆。再说,不少诗人在诗歌中将提壶与布谷并提,似非一物。 在王质的诗中,“不如归去”肯定是杜鹃无疑,而且是四声杜鹃。“脫却破袴”也应该是四声杜鹃。“郭公”则是大杜鹃。之所以四声杜鹃被写两次,我个人的理解是,或许有两种相似的“四声”杜鹃(或许拟声为归去或不如归去的是鹰鹃,待考)。 再者,提壶或提葫芦与布谷(Cuckoo,英文名也是拟声)差距有点大。 清明时节,淫雨霏霏,不能外出观鸟,展卷读禽言诗,亦一乐也!谢谢诸位鸟友关注! 关注宝儿老师: 提壶,劝酒,等………会不会是“阴天打酒喝“的小杜鹃 谢谢关注宝儿版主!真是醍醐灌顶,我怎么就没注意小杜鹃有“阴天打酒喝”这个俗名。如果没有意外,我想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因为我刚才将鸟类网(这个网什么都好,就是广告太可恶了。)上小杜鹃的叫声每条都听了不下十次,确实像。声音对上,外形对上,俗名对上,应该没问题了。 当然,也希望更多高手看一看,提提意见。 附相关材料: 小杜鹃的俗名:点灯捉虼蚤、小郭公、催归、阳雀、阴天打酒喝(喝)。 小杜鹃的叫声:哨音的叠叫,声如"that's your choky pepper",重音在choky上,上调,稍停后接下调的choky pepper。 原帖见:http://www.birdnet.cn/thread-975608-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