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而不言——
朱元璋杀友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段话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的原则和态度。鉴于当时那些事件重大、不好定论的史实,孔子往往是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用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手法以褒贬。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对于读者来说,只需要自我体味,毋庸点破。
而孔子所“讳”者是有原则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莫如深,深则隐。”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长者隐,为尊者讳”的由来。在今天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修史的原则与态度,更是一种说话、做人与处世的经验与智慧。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好不容易做了皇帝,有些昔日一起吃过苦的乡下朋友都跑来投奔他。
一天,朱元璋从前的一个穷朋友从乡下跑到南京求见朱元璋。见面时穷朋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后满心欢喜,隐约记起他话里提及的一些往事,便立刻下旨封他做了御林总管。
不久,这一消息让另一个穷朋友知道了,他也效仿前者,请求和当今皇上见面。一见到朱元璋他就兴奋地说:“朱重八,你当了皇上好威风啊!你还认得我吗?当年我俩光着屁股一起玩耍,你干了坏事总让我替你挨打。记得从前我俩替人看牛,一次在芦荡里把偷来的豆子煮着吃,没等煮熟,你就抢着先吃,把瓦罐打破了,撒了一地豆子。你只顾在地上找豆子吃,不小心连荭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哽在喉咙,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主意帮你弄出来的......”没等他说完,朱元璋大怒:“你竟敢拿我‘咂味儿’,太不顾体面了。拉出去斩了!”这位天真率直的穷朋友官没做成,反倒搭上了性命。
朱元璋不仅怕提豆子的事,也羞于提自己当过和尚的经历。杭州教授徐一夔,上贺表拍朱元璋的马屁,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看了大怒说:“生者僧也,讥我尝为僧也;光者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于是,这个倒霉的书生被杀了。
外戚郭德成是太祖宁妃的哥哥。有一天他与朱元璋同饮,酒醉后揭去帽子给太祖叩头。因为郭德成的头顶已经没有头发,朱元璋便取笑他说:“醉汉头发秃到这里,莫不是酒喝多了?”郭德成正在酒兴,也开玩笑回答说:“就这样还嫌多呢!剃光了才痛快。”朱元璋听了,脸上不悦,不再说话。第二天郭德成酒醒,知道不妙,可是无法挽回,索性真的剃了光头,去庙里当了和尚。朱元璋听说后,笑道:“我还以为他说说算了呢,这小子来真的了。”郭德成有苦难言,不过保住了性命已经万幸了。
《鬼谷子》讲:“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所以古人常说:“嘴可以用来吃饭,不能用来乱说。”说话就会犯忌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为长者隐,为尊者讳”的讲究。所谓“为长者隐,为尊者讳”简言之就是对长者和有身份地位的人,他们的丰功伟绩可以大讲特讲,而对他们做过的不太体面的事或者坏事则不可轻易提及。
所以要“隐与讳”,就说明这些所隐所讳之事都是不大光彩或者有悖于当时公认的道德伦理,一旦公开这些东西,就会使当事人陷入尴尬或者罪孽的深渊,从而引发当事人的不满或报复心理,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与危险。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要牢记“为长者隐,为尊者讳”的处世原则。有些事情,大家只要心照不宣,心知肚明即可,千万不可图一时口舌之快,把别人的缺陷和短处都说出来,弄得路人皆知。否则,必然会引起“尊者”的不满,严重时还会带来杀身之祸。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