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权揣势——
龚遂“悠闲”平盗
龚遂,字少卿,以明经为昌邑王郎中令。昌邑王刘贺多有不正,而龚遂为人忠厚,刚正不阿,屡屡劝谏,刘贺非但不听,反而“掩耳起走”,并对人说:“郎中令最善于羞辱人了。”后来宣帝时,龚遂任渤海太守,境内大治,官遂至永衡都尉。
龚遂素以勇于谏诤、为政清廉而闻名,后世把他与黄霸作为封建“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的代表。合称为“龚黄”。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位刚正不阿、勤政爱民而又政绩显赫的官吏,能够仕途顺利、安享天年,这其中一定有不少为官做人的诀窍。
西汉宣帝刘询当政时,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及邻近各郡发生饥荒,盗贼蜂起,郡太守们不能够制止。宣帝要选拔一个能够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都推荐龚遂,宣帝就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
当时龚遂已经七十岁,皇上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不像听说的那么有本事的样子,心里颇看不起他,便问道:“你能用什么法子平息盗寇呀?”
龚遂回答道:“辽远海滨之地,没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而官吏们又不关心他们,因而那里的百姓就像是陛下的一群顽童,偷拿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边舞枪弄棒打斗了起来。现在陛下是想让臣把他们镇压下去,还是安抚他们呢?”
宣帝一听他讲的这番道理,神色立刻严肃起来,说:“我选用贤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安抚百姓啊。”
龚遂说:“臣下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团乱麻一样不能操之过急。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现有的法令一味地束缚我,允许臣到任后诸事均根据实际情况由臣来灵活处理。”宣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驿传将龚遂送往渤海郡赴任。
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上任,便派军队迎接、护卫。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并向渤海所属各县发布文告:将郡中追捕盗贼的官吏全部撤免;凡是手里拿的是锄、镰等农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问;手中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单独乘驿车来到郡府。闹事的盗贼们知道龚遂的教化训令后立刻瓦解散伙,丢掉兵器,拿起镰刀、锄头种田去了。
经过几年的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用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爱说大话,还是不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湎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上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对他说!”好一副醉汉狂徒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若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你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摇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命他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揣篇第七》曰:“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在别人高兴、喜悦的时候极力引导他尽情吐露自己的欲望,在他人十分恐惧的时候,要引导他倾吐厌恶、害怕的事情,这样我们就能深测出他的真实情怀。
喜好虚荣,好大喜功是人类天性的弱点。即使是你自己立下的功劳,也不能轻易地表白,功劳越大越是如此。这是因为人皆有虚荣和嫉妒之心,如果你的上司恰巧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就会认为你是在“居功自傲”“邀功请赏”,就会心生不满;如果达到“功高盖主”的份上就更加危险了。试想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一人能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耀,如果有人因为功劳之大遮住了皇帝的光芒,那么他的命运可想而知。
龚遂的下属王先生深谙此道,告诫他要把功劳让给上司,这是最明智的捧场和奉承,但也是最稳妥的自保之道。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