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2之间相差多少?---悖论的统一解
(2012-09-02 14:29:40)
标签:
分裂分离二元对立条件因果一元世界 |
分类: 伟大的自然 |
以这个悖论为例,可以解开数个芝诺悖论。它们实际上都涉及到了“一体世界”的“分割后的有限世界”的问题,比如这里就是假定了阿基里斯和乌龟的前面都有无穷多个出发点,而且它们都能跑入或爬入这无穷多个出发点里面。如果你不能用上这一体世界的概念,你就无法得到阿基里斯能追得上乌龟的这个正确答案。
所以,0.999...不等于1和阿基里斯追得上乌龟,是有本质联系的。
先说说数是怎么回事。数是对世界的抽象。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数,大多起源于对有限世界的抽象。有多少数字,就有多少个分裂的个体。万物是分离的感官经验,于是才有了数字。比如,1/9在有限世界里的意义可以是,对一块田均分成9块中的1块田;1在有限世界里的意义可以是,一块“独立的”田。
四则运算法则也是人们在对有限世界的数的基础上得到的。加法的本质是指对同类性质的事物进行计数(至少应当是如此),比如,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1个苹果加1个香蕉就要上升一个层次来描述了,比如可以称它为2个水果。证明0.999....=1的逻辑所犯的错误,归结起来都是将有限世界里的事物或规律直接推向“无限世界”,但是,这是十分可疑的,尤其是产生与人们的直觉相悖的结论时。0.999....=1的证明就属于这种情形。比如这个证明:
设X=0.999....
则9+X=9.999....
10X=9.999....
9+X=10X
推出X=1
所以1=0.999....
这个证明的错误至少在于9+X是不能相加的,因为X被设为等于0.999....,是个“无限世界”里的数。一个有限世界里的数和一个“无限世界”里的数相加是个什么意思呢?我们连0.999....这个数抽象了“无限世界”里的什么事物都还不知道,何谈与有限世界里的数相加?
还有个证明0.999....=1的:
因为1/9+8/9=1
并有1/9+8/9=0.111....+0.888...=0.999....
所以1=0.999....
这第二个证明的错误是,1/9之类的除不尽的分数,虽然在四则运算法则来看,它计算为0.111....没有错,但考虑1/9和0.111....两个数的实际意义就是错的。这个告诉我们,你在计算时要考虑它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也是本文前面说的——凭空加来加去很容易出错。那么,0.111....与0.888....相加对不对呢?只能说,从计数的角度而言,它还是算对的。
极限或微积分等理论,至少在应用到这个问题上时是错的。极限的本质是无限趋近,然后给了个“=”号,有个“=”号未必就相等。事实上,世界上有为“无限世界”创造的一套数学体系吗?如果有,找出它们的数所对应的实际事物来看看。
有人说,假如有一块1平方米的田,等分成9份,每份不就是1/9平方米,得到0.111....这个数实际对应的事物了吗?它的错误在于,他似乎不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0.111....平方米的田。因为测量是“测不准”的。只存在如下情形:
用一个精度为0.1的工具来测量,可能得到0.1平方米这个准确数;
用一个精度为0.01的工具来测量,可能得到的却是,比如0.12平方米这个准确数;
用一个精度为0.001的工具来测量,可能得到的却是,比如0.134平方米这个准确数;
依此类推。甚至,相同的工具测量多次,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也就是说,世界其实都是对样本空间的取样。在不同条件下,取到不同的样。
得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结论,也是因为将有限世界里的事物或规律直接推到了“无限世界”里面。事实是,阿基里斯和乌龟都进不了“无限世界”。因为那意味着它们要无限缩小——无限个点给它们的空间是趋向无限的小。你见过哪个人或者哪只乌龟缩小后进入过“无限世界”,变成原子或者电子?进入一个无限小的点,就意味着要进行一个无穷小的运动,但按照无穷小自身的规定,这个运动是无法完成的,除非真的如中国古代的理论所言,无穷小的最后是无穷大。所以,阿基里斯不能追上乌龟的论断不能那样推导下去。
阿基里斯和乌龟在有限世界是如何运动的呢?他们从一个有限点运动到另一个有限点,或者说,他们都在有限世界里占据了空间,自身都有体积,所以,阿基里斯也就能追上乌龟。有人又会用时间和速度理论来证明阿基里斯追乌龟的问题。别忘记了,时间的本质是运动。所以,忘掉时间。时间同样是不确定的,而且,从来没有人能拿出“时间”来给人们看,他们只能拿出,比如,钟和表。
双信封悖论
与这个悖论对看,抽签佯谬给了人们一些更清楚的认知。篮球比赛,三个队打平,但只能有两个队出线,于是决定采取抽签这种“绝对公平”的方式来选出出线者。非常不幸,A队抽签后打开一看是“出线”,B队再抽,打开一看也是“出线”,C队立马不干了,因为没抽就被踢出来了!一个不可能事件发生了,结果还有人叫你到里面去取样。
有人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论证这是合理的,“抽签的顺序和中签的概率无关”。假如采取放回取样,即最后一个抽签者之前的人在抽签后都将签放回,或者那些人的任何一个抽完一组签后换上另一组与原来相同的签,给下一个来抽取,则可能发生抽许多次都无法得出一个结果的现象。所以,不放回取样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但是,这里的抽签要改进一下,即三个队同时抽签,同时打开,这样就不会有人觉得不公平。掩盖信息,是骗局采取的手法,但有时也是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谁让人们觉得“条件”下的概率合理呢。人们普遍不愿意相信“无条件”事物的存在。
说谎者悖论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让人们失去对它真假与否的判断。自我与非我对立,语言逻辑无法解决。一元世界里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认为自我就是非我,自我与非我互相包容存在。你可以说那里的语言是“元语言”,但至少不会是我们现在身处的二元世界里的英语、汉语等自然语言,甚至机器语言。
白马非马悖论
飞矢不动悖论
祖母悖论
一元世界认为,不存在本源存在的时间,只存在完全可能性。时间是意识创造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是科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指向并非唯一,也就是说每种思维生命认为的时间不一致。时间机器在二元世界里注定是虚幻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时间机器最后的指向其实是“世界是静止的”,“上帝是存在的”。
如果世界是静止的,那么,时间就是不存在的,又导致自相矛盾。二元世界里如果存在时间机器,那么就需要有人不停地在时间机器设定的往返点实现物质和意识重组。
中国神话里,孙悟空被二郎神追赶,情急之下变成一座庙。假如它能变为现实,应该如何变呢?我们只考虑可能性,不考虑必然性,因为只要有可能性便足够——概率论里的样本空间会出不可能事件,本质原因是它是个不完备性理论——其他事情交给完全可能性去实现。数学上研究类似问题的是拓扑学,对象是几何对象在连续变换下保持自身性质不变。据称已知的是二维平面上的三角形和圆是拓扑等价的,这一点不用证明我们也很容易认同。按照目前的理解,孙悟空的“能变”要求他具备一种任意扭曲性,能穿梭于二元世界与一元世界之间,类似凭空取物变物,瞬间完成物质和意识的重组,改变形态。对此,数学上必须是可计算的,并且存在一种强大的算法,它可逆,能将一种对象计算为另一种对象,同时又可以逆算回来。算法越强大,可变的种类就越多,因此就有了72变和36变等区别。
那么,如果二元世界里的人们都要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前往未来,谁来承担“普遍的物质和意识重组”这个重任呢?是上帝,所以上帝存在,最后世界又是静止的。
正如上面我们看到的,这样彼此矛盾的推理逻辑。所有推理论证都没有注意到一点,二元世界里的经验,事物都是彼此分裂对立的,而在一元的一体世界里,所有都是相互内包的。当条件限制的想法出现,那么“条件”的概念一旦在意识里想象出来,就立即使得一元世界,产生割裂和分离,于是“条件”的概念而使得万物分离,意识分离,被创造的一般物体就要走文明演进的道路,才能再次融合而进入“无限一体世界”。有限世界里能将“无限世界”中的极限规律应用到自身的特殊物体,至少包括意识。意识能进一元世界,一元世界原本就承认物质和意识同一。上帝全知,所以他那里没有悖论,同时,上帝就不仅仅只具备博爱;上帝也可以是全善的,上帝的从知生发的爱原本就经由因善自成的爱而来。上帝具备的是最高级别的从知生发的爱,所以人类见不到上帝,除非进入一元世界。人类因为偷吃禁果而落降为人类,这禁果的含义,就是条件限制产生的分离和割裂,于是黑白的对立概念和认知,对比能力就同时同步产生了。从一元世界的伊甸园,进入二元世界。
悖论问题的统一解
按照涉及对象来划分,理论观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形式上的理论观点,比如数学、逻辑学,另一类是非形式上的,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它们或者从自身出发即会发展出引向自我矛盾的对立面,或者要面对新的物质对象而无法解释、无法适用于整个世界,这就是它们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不断修正、更新、再造。此一过程高度集中的反映之一是悖论的出现。由此,我们可以导出形式的悖论和非形式的悖论。
物质与意识同一的一元世界观点是所有悖论的统一解,统一解是描述性的。
整个世界自身没有矛盾。矛盾的是我们试图---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万物分离,各自独立,以这样的感官经验所产生的二元对立概念---去解释相互内包的一体世界。分离和对立,是一种创造性的想法,一种探险。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产生,是上帝对自身一个伟大的探索。
---------文章来源于网上,笔者进行了重新编辑整理和增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