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马哈拉奇的棒喝》连载(11)

(2014-10-30 19:30:58)
标签:

非二元论

分类: 马哈拉奇
35.Total Absence of the Do-er
"做者"的彻底消失

有天早上,在一群拜访者之中,有一位从印度南方来的哲学教授。他曾多次拜访过马哈拉奇。这天早上,他和他的一个朋友一起来的,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但显然,他对马哈拉奇所讲述的不那么感兴趣。

教授展开了讨论。他说,在上次拜访期间,马哈拉奇对他讲的东西,深深的震撼了他,以至于每次当他回想到那些话,他都感到一个强烈的震动,波涛汹涌的穿过他的身体。马哈拉奇对他讲过,返璞归真的唯一路径,恰是向着他的来路,转身回头,除此别无它路。教授说,这句话,触动了他内在深处的心弦,(对此)再无怀疑或者疑惑。但是随后,当他开始更深入的思考这问题时,特别是“怎么做”的问题,他就发现他自己不可救药的卷入到一大堆混乱不清,诡异而又困惑的想法和观念里去了。他说,他就感觉好像一个人得到一份礼物,一颗珍贵的钻石,但不久就给丢了一样。现在他对此要做些什么呢?

马哈拉奇平静温和的开始讲起来。他说:请弄明白。没有任何“真理”留存,那才是[真理],因为“真理”只是此刻被给出的表述。它就成了一个概念!真理的概念,实际上只是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表达,“我”和“你”,以及“我们”和“他们”,这些言辞概念必须使用,不得不使用。就这样,那完全最初的念头,打破了纯粹的单一性,并且营造出二元性;实际上,也只有在二元性中,交流才能够发生。文字概念它们自身就会一层层的对分,不断延伸膨胀下去。但这还不是全部。当谈及主观个体和本体的时候,那些听众,并非从直接直观的直觉来理解交流的内容,而是开始了一个概念相对关系上的(比较衡量)逻辑推理和联想,伴随着相对概念内在的各种局限。

你们跟上了吗?马哈拉奇询问了一下,然后继续讲。概念相对关系上的思维逻辑推理是什么?凭借一个主体概念(这概念实际也是个被观看到的“对象”),然后在他意识观念里,用各种相对的品质或者性质来营造各种客体对象,这样才能对照比较。换句话说,除非依据一个“主体-客体”基础上的二元性概念为基础,否则这个概念相对关系上的思维推理就没法运作了。这样的概念相对的思维逻辑推理可能是有效的,并且实际上也是必需的,要通过“比较对照”来描述各种对象。但是对非客观的“主观自觉觉自”,这一套相对逻辑怎么能有效呢?正在构想着的那个---那个主观主体---很明显,无法把它本身设想为一个客体对象!眼睛能够看所有一样事物,但就是不可能(直接)看到眼睛自己!

这是不是有点神奇呢?马哈拉奇说,你已经发现你自己掉进概念和理论的泥潭里止步不前,深陷种种概念和理论中,由此你发现要让你自己脱身是不可能的吧?如果你领会那真实的状态,你就会发现,这是荒唐的笑话!

这就是幕后的东西。现在,真正的问题:这个“你”正在拼命试图回转他来时的路,这个“你”是谁?你转身去追逐你的“影子”,不管追多远,“影子”都在你面前。回转的真正指向是什么?它意味着返回意识知觉完全消失时的那个原本状态。但是---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只要这儿有个“否定者”(影子),持续的否定再否定(追逐那“影子”再映射的倒影),“你”将始终停留在“非否定”(也即认同)。去直接的感知我正在讲的,不用你的智力思维,不是“你”正在用“你的”智力思维来理解,只是纯粹的直观感知。

我不知道我是否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马哈拉奇问道。就在此时,我无意中看到这位教授的那位艺术家朋友,被他那个聚精会神的神情给打动了。那不是无聊来消遣的状态,或者仅仅只是礼貌上的兴趣,他正在全神贯注的倾听着马哈拉奇说的每个字,似乎被催眠了一样。马哈拉奇肯定也注意到他的状态,因为马哈拉奇冲着他微笑,然后这位艺术家,完全没说话,他合掌致敬,并且点了几下头来作为一个无言的交流。

可是这位教授,看上去已经碰到一个思维阻碍,一个无法通过的阻塞,并且他也是这么表达的。马哈拉奇随后告诉他,他的“阻塞”是一个想象中的,由一个虚幻的“我”所产生的妄想上的障碍,这个虚幻的“我”把这个身体等同于它自身。马哈拉奇他说:“我再说一遍,最终必须要对这个“抗拒者”完全的彻底否定,以便这个“抗拒者”本身,自己完全消失。你正拼命的去借用一个“存在”的概念,从思维逻辑上来理解“你是什么”,但实际上,[我](这个你)即非概念上的那个“存在”,也非概念上的那个“不存在”,[我],超越这“存在”的概念,超越“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的概念显现。除非这被极其深入彻底的了解到,否则你会继续营造你自身妄想上的障碍,并且一次比一次强烈。你正在努力找寻的,你早就是了。你正在拼命向外找寻的那个你,它早就在,一直在,然而你在“非你”之中找寻[你]。

教授随后问道:这是否意味着,没人能够引领我,返回到真正的[我]?马哈拉奇肯定这一点,这的确如此。[你]在---[你]始终在,一直都在---[你]还想被引领到哪里去?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你]能够被引领到的任何“地方”。对这个明显的状态的直觉觉察就是答案---只是觉察领悟;什么也用不着“做”。但是悲剧性的反讽就在于,这样的觉察,统觉和领悟,根本不是靠某个体凭借其意志力的行动,不是凭借什么个体意志选择而发生的。你每天早上醒来是否完全是自发的,或者说你每天早上醒来都是你凭借你的意志力来做出一个叫醒你自己的动作吗?事实上,对“你的”角色来说,哪怕最小的努力,都会阻碍那本来自发的自然流畅的发生。这个滑稽里的滑稽就在于,你刻意的不去做任何事情,也会阻碍它发生!(刻意不做,依然是凭借“我是作者”的认同,阻碍发生就会有漩涡,就有继发的循环放大的烦恼苦痛)这真的挺简单的,不管你努力去“做”什么,努力“不做”什么,都是凭意志力的。“作者”必须彻底消失,积极的刻意“造做”的作者,消极的“怠惰不做”的作者,都必须彻底消失。实际上,作者感的消失才是真正的“放下”。个体自我认同=我是个体独立的实体存在物=这个身体是这个我=作者是这个我= 我有选择决定事物的能力=我可以掌控所有事物=我慢=贪(执着抓取)=嗔(对抗和排斥)=痴(沉迷体验,认为这世界真实有,而且是各自分离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有为法

讲会结束时,教授和他的艺术家朋友正要离开,马哈拉奇微笑着问艺术家,他是否还愿意再来。艺术家怀着他由衷的敬意,笑着说他肯定要来。我不知道谁在那天早晨的讲会上有了真正的收获,那位博学的,逻辑清晰,积极发言而又善于表达的教授,还是那个带着敏锐洞察力和直觉,被动的默默领受的艺术家。




17.Noumenon and Phenomena
本体和现象

早上的晨会中,有一次,也许是在星期一,当时只有我们少数几个每天都来的积极分子。马哈拉奇闭着眼,好像一尊雕像一样静静的坐着。过了一段时间,突然他开始轻声讲话,那声音小的,我们下意识的就往他跟前凑。他说话的时候,眼睛一直闭着,像是在自言自语一样:人们认为我是一个智者。加拿大的,澳大利亚的,新西兰的,英国的,日本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全都往这儿跑。绝大多数都研读过《I AM THAT》,跑到孟买来,只是为了见我一面。历经旅途劳顿,他们才来到这个建在狭窄街道上,又又脏的小房子。他们爬上阁楼,并且发现一个穿着最朴素的衣服,坐在角落里的小黑人儿。他们想:这家伙怎么看也不像个智者,他看上去没有某人想象中,马哈拉奇应该有的那种样貌和做派,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凡响的地方。这真的会是一位智者吗?

(马哈拉奇接着说)我能对这些人说什么呢?我完全坦率直接的告诉他们,我接受过的学校教育,也就达到了一个识文断字,不是个文盲的水平;我也没读过任何伟大的传统经典,我仅仅只会说我的家乡话“马拉提”语。我只是坚持不懈的去调查探究,只是不屈不挠的去持续的调查审视---就好像一个猎人对他的猎物一样穷追不舍,我穷追不舍,坚持不懈去探究的就是:“我知道我在,我有一个身体。但是在我不知道也没经我同意的情况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时刻知道“我在”的这个,它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我用毕生的生命在追寻的,并且我找到了完全满意的答案。这答案就是我唯一的[知](Jnana),然而人们相信我是一个智者,思辨家。我的上师告诉我:“你是梵,你是整体全部一切。绝没有什么不同于你的东西。” 我领受了我上师的教诲,并完全确证这就是真相,到现在,40年来我一直坐在这间小屋子里,除了去讲述这真相之外,什么也没做。为什么人们从遥远的地方跑来见我?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事!

在我穷追不舍,不懈的审视调查之后,我得出的一个条理分明的结论是什么呢?只要一个人完全清晰的看到这整体的画面,这整个事情真的是很简单。我时刻关注,悉心维护并且时刻干预的这个“我”,它是什么呢?直觉上即刻的回答,就当然是---“这个我,就是这个身体”。但是这身体,仅仅只是一个“身心”机器。在这个机器里,究竟是什么赋予它资格,去自称是一个有知觉,能感知的生命存在,那个能让它叫做“有情众生”的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无疑是“觉/意识”,没有它,虽然这台“身心”机器在严格意义上还活着(植物人),就其相关交涉(信息交感)的功能运转上来说就毫无用处。这个“意识”明显的必需某个物理形式的构造,以此构造来显示“意识”本身。所以,意识活动的显现依靠身体。但是身体是由什么组合成的呢?这身体是怎么建立的?这身体,仅仅只是在女性子宫内,经过了9个月生长发育的产物,这个产物是来自于男性和女性的“性体液”的联合受孕。这些体液来自被父母吃下的食物。所以从根本上说,意识和身体都是由食物组合成的,并且靠食物来维持。实际上,这身体本身就是食物,一个身体就是另一个身体的食物。当食物精华,那至关重要的性行为体液,因为受精成孕,发育生长为一个小身体,然后从母亲的子宫里接生下来,这就被称之为“出生”。当这个食物本质的身体因为寿命,或者因为疾病而衰败,身心机器崩溃破坏,这就被称之为“死亡”。这“生灭”是时刻在发生的---这客观化的宇宙投射着并且消融着无可计数的无数的种种形式样态;画面在持续不断的时刻变化着。但是"我"是怎么涉入其中的呢?我是纯粹的目击者,观睹着这所有一切的发生。无论发生什么,在事件发生期间,在每一个形式样态下,都仅仅只是对这个“身心”机器有影响效果,而不是这个[我],也即“我(I)在”。

它就是[我]的根本“觉/知晓”。在这个表面现象呈现的世界里,无论发生什么都和[我]-这个“觉/知晓/观看”无关,一旦完全清楚这一点,其他的所有问题,它们自己就消退。在什么阶段,我忽然对我的“存在”有了认知?在这个“我在”感出现之前,我是什么呢?也许就在这个身体“出生”的若干个月之后,我能记事开始,这个“我在”感就一直伴随我。故而,记忆本身必定和这个“我在”感,这个“我在”的认知,这个意识活动,一起伴随而来。那之前是在什么位置,什么状态?回答是:我不知道。

因此,无论我知道的任何事物都来源于意识内,有它在意识内的初始开端,原始想法,包括苦乐,白天和黑夜,清醒和睡眠---事实上这就是二元性的整体的全部整个范围域,彼此相对的,彼此相反,彼此对立之中,又相互依赖共存,缺失一头儿,另一头也就不存在了。在意识的观念知觉产生之前,那是什么状态?这些彼此相对又彼此关联的相对事物,不可避免的必定继续存在,但只是存在于“非”对立的,纯单一性,唯一性,整体完整性状态。这就是答案。这个单一性,唯一性的完全整体就是真正的我。但是,这个唯一性,纯单一性,这个恒常,这个完整整体,不可能知觉它自身,因为这唯一的单一完整整体,不存在任何分离孤立的主客体,然而主客体---相对于某一客体,有一个与之分离孤立的主体---对于“感知,观看,识别,了解和认知”的流程来说是必须的状态。换句话说,在那本源的单一性,唯一性,整体完整性的本来状态,并不存在任何媒介或者工具手段的实体,并通过它们来“知”,由此“感知知觉”不可能发生。

无法用心智来超越心智。眼睛不可能看到眼睛自己;味觉无法品尝到味觉自己;声音震动不可能听到它自身。没有“本体-实体”就不可能有“现象-虚幻”。一切潜在可能性的概念化界定---难解的纯抽象的心---是本体,无穷无限的【未知,不可知】。本体,唯一的主观主体,在它自身内,把它自身客体化显现,并知觉和理解着在它内在中呈现出的现象上的宇宙,但是表面上看是外部的外在的效果,以营造一个可知觉可理解的对象。本体为了客观化显示它本身,把它自身物化显示成表面现象上的宇宙,为此“空间-时间”概念就加入运算操作,为了让各种“对象”可对比识别,可辨识,就必须通过赋予量度值,在空间上扩展,并且在(空间展开)“延续程度”上,或者说“时间”上延伸,否则它们就不能被对比,识别和感知理解。那么,我现在有了一个完整整体的画面:有知觉能力,能感知的生物,只是这个“本体映射镜像显现成一个现象宇宙”的进程内---这个整体进程中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是在这个整体的物化(现象化,客观化显现)中的一个对象任务,那么也因此“我们”不可能有任何属于我们自身的本质本性。然而重要的一点,现象不是被各自分别构造的,或者甚至说被设计的,事实上是本体的全部整体的概念化或者说物化显现。换句话说,差异,特色,特征是纯粹的概念。在“本体”和“现象”之间没有真实的二元性,它们是永远不可分的,形影不离的,没有实际的事实上的“分离”概念。

本体的同一性,这个不可分离的一致性,是去领悟,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统觉我们的真正本质的钥匙,因为,如果看不到“实体和现象”的根本一体,我们就会陷入“客观物化”和种种观念的泥潭里。我们就是这本体,现象是我们以各自分别的不同任务对象所呈现的“物化”显现,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会了解到,我们是本体,除此就不可能存在有任何真实的“实体存在物”能够介入我们,因此,一个“实体存在物”需要“解脱”的观念就会被认清是荒诞的概念妄想;并且这个“解脱”,如果真有的话,它真正的指向也就会被看清,“解脱”概念的真正内涵是把“束缚和解脱”的概念想象游戏释放。

在我“出生”之前,我是什么?当我仔细深思,我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没有“我在”这个概念。当意识不在场,就形成不了概念,也没有概念化的想法;无论观看到发生了什么,呈现了什么,那被视为“主体/客体”的,都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物-实体存在物”,而是内在观看,一切都是内在观看,所有看到的事物现象都来自于这本源。进而,透过这个“清醒”,我认识到,这绝对的存在的一体完整性是笼罩遍满的,不可能有任何一点点的“相对”概念上的“瑕疵,不完整性”;因此这个“相对”概念上的“我”,就必须自始至终的走完被分配的生命跨度,人生轨道的全长,一直走到这个轨道的终点,这个“相对”概念基础上的“对比识别的知觉意识和智力”就融入消失在那[绝对存在]的“无知觉,无体验”状态。这个暂时的“我知”和“我知这个我知”的条件组合的限制状态,随即融入消失在“我不知”并且“我不知这个我不知”的恒常原态。

(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意识界,无老死,也无“老死尽”,无“无明”,也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也无得。本来无一物的本来状态无生无灭,但却能生灭万法,这本来状态具足无限潜能,去呈现和映射镜像出一切生灭现象,然而它本身却“清净”---同一性,一致性,纯粹而完整,不生灭,不动摇。




29.No Such Thing as 'Enlightenment'
没有“开悟”这种需要之物,想要之物

马哈拉奇经常讲,来见他的这些来访者中,在灵性知识方面,初学者不太多。大多数来访者,他们为了探求真相,寻找终极答案,他们满世界的到处寻访,在追求知识的范围内已经有了广泛的涉猎,他们研读了很多经典和资料,参访过很多上师,关于“灵性知识”是怎么回事,有了某种认识,但是对他们一直在探寻的东西,他们很少有人完全通透。他们中很多人犹豫不决,不情愿,不愿意彻底承认,他们所有的努力奋斗,原来是“终无所得”的,结果是无回报的,徒劳而毫无成就感的,他们感到挫败和失望。他们之中有那么一些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一直都在追逐一个纯粹的鬼火,一个境界上的幻影,或者一个根本就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他们不顾他们所有的挫败和失望,看上去依然坚信,生命一定有某种伟大意义,有某种终极意图。对于这样的来访者们,马哈拉奇为他们感到深深的担忧,并且给他们开小灶,亲身给予关注。那些出于无聊来猎奇和消遣的来访者,他完全忽略他们,或者当做周末派对中跟他搭讪的某个虚情假意或者傲慢自负的家伙。

还有这么一类人,自以为很有逻辑智力,但实际上是半瓶子水的幼稚,跑来见马哈拉奇,是为了来试试他们自己积累的“知识”。马哈拉奇对来访者,通常都要询问他们进入灵性探索的相关背景资料,在回答马哈拉奇的例行询问时,上述这类人,罕有不带着得意洋洋的自满之情,罗列一个长长的清单,包括他们读过了多少多少经典,见过了多少多少智者。马哈拉奇听到这样的信息,就会咯咯的笑,像个顽童一样,并且可能(故意)说点什么,把他们那膨胀的“个人自我意识ego”推向极致。比如,他可能会说:太好了,看来,我们今天肯定会有一场不同寻常的殊胜交流啦。或者,他可能会说:“好啊,看来我得说,你的光临让我们无比荣幸,我们今天肯定能学到点新东西。或者,他会说:我就只上过四年小学,现在你来了,一个了不起的哲学专家,所有《奥义书》,对你来说都是手到擒来不在话下啊;这是多荣耀的事哦!

这些人,他们接下来的谈论中,就会高谈阔论,复述和搬运这些古代先贤和杰出人物的话。他们之中有些人,一开始会觉得他们自己差不多就和马哈拉奇本人是同样的境界水平。不久之后,就会感觉到明显的天壤之别,使得他们马上就呈现出一个谦逊恭敬的态度,更多的聆听而不是高谈阔论了。他们很快就会认识到,他们卖弄的学问是如此苍白,他们宠爱和自满的那些理论和概念是如此的似是而非。

一天早上,一个欧洲女士来见马哈拉奇。她热情洋溢的赞颂《I AM THAT》这本书,并且声称能够敬会马哈拉奇是她的最大幸运。她四处寻访过很多灵性导师,但是她从来也没觉得已经找到她要找的上师,然而此时,她确信,在马哈拉奇面前,她的探求和寻访已经来到了最后终点。显然她有了一点“灵性的感受”,有几次“境界”,其他的上师们可能曾经对此给过肯定,这成了她灵性“成长”的证据。她极其详细的开始对马哈拉奇详述这些感受。

马哈拉奇静静的聆听她正在讲的东西,几分钟之后,以一个问题打断了她:告诉我,谁有这些“灵性的感受”?谁因为这些“境界感受”而自鸣得意?什么缺场了,不在了,这些“灵性感受”就根本显现不出来了呢?这些灵性的感受出现在哪儿?你在这些境界里所描述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啊?经过了如此长期的灵修,你是否已经能够认识到你自己,是否已经认识到了你的真实本质,你的真正本来面目?

可别有片刻的自鸣得意,马哈拉奇说,我打算棒喝你,只因为,在你能确定“你是否走在正路上”之前,对这些问题你真的必须得到清楚明确的答案。在此时此刻的重要关头,你就好像一个用漂亮的衣服和可爱的饰品打扮起来的5岁小孩儿。这同一个孩子,她在3岁时还不知道什么衣服和饰品,或者还把这些美丽的衣裳和可爱的饰品当做令人讨厌的麻烦事,是宠爱着她的父母所强加给她接受的。但是现在,她5岁了,在这个期间,她接受了训练调教,也体验到一些状况,这孩子迫不及待的要跑到外面去,她那些小伙伴,小朋友们还没拥有如此漂亮的服饰,她心满意足,沾沾自喜的注视着小伙伴们投来的羡慕。从婴儿发育到儿童时期所发生的那些经历,就成了你领悟你的真正本质的阻碍。婴儿和儿童不同,依然保持着主观主体性身份,主观内省的人格。在用它的名字来指向它自身的条件反射训练之前,它是把它自身(这个身心)当做纯粹的某个“客体”来看待的,没当做“我”,认知者/主体。我说的你要深入思考。个体的实体存在,个人身体的“实际存在物”,和开悟觉醒是走不到一起去的。

在我跟你讲了这些之后,如果你还依然坚决的继续来见我,那么我得警告你,马哈拉奇风趣的说,你不仅不会获得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而且,过去这么多年以来你努力修行所得来的那些玩意儿,无论它们是什么,全都会失去。更厉害的,你的那个“我”都会失去。好了,警告已经发出!如果你继续来见我,你会忽然得到结论,试图谋求开悟的“我”,或者说“你”,根本就不真实存在,而且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开悟”这种“东西”真实存在。彻底认清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开悟”!

这女士陷入沉思,静静的坐着。她多年以来一直勤勤恳恳,孜孜以求,苦心经营起来的那个虚假的上层建筑,从它的根基上就被动摇了。她向马哈拉奇合掌行礼,然后请求马哈拉奇允许,只要她人在孟买,她每天都可以来拜访马哈拉奇。马哈拉奇说,欢迎!欢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