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马哈拉奇的棒喝》连载(6)

(2014-10-23 19:31:47)
标签:

非二元论

分类: 马哈拉奇
6. Bondage of Space and Time
空间和时间的缠缚

拜访者(简V):
我记得在某些读物里讲,时间和空间的联合作用是导致一个人束缚的原因。自此,我一直想弄明白,时间和空间,怎么可能导致捆绑受困的束缚效果。

马哈拉奇(简M):
我们先把探讨的主题澄清。“束缚”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对谁而言的束缚?如果你,把这个世界认同为真实的,实体的,并且对这个世界感到满足,对这个世界一直对待你的方式感到满意,那么对你来说,“束缚”又在哪儿呢?

V:  
我得先声明,在我来看,这世界是完全真实的,但事实上,我对我在这个尘世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一点也不满意。 我深深的感受到,并且确信一点,人生不是单纯的走过场,不是绝大多数人那样---没有明确的方向,毫无志向,纯粹例行公事的混过一生,对生命而言,它就应该有更多的精彩,更伟大的生命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这尘世人生本身就是束缚。
M: 
当你用“我”这个词时,你这个“我”所指向的究竟是什么?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并没把你当成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你自己看成一个孩子,并且完全沉浸在玩具堆里游戏快乐着。后来,你成了一个年轻小伙子,用你强健的臂膀和发达的肌肉,甚至可以擒住两头大象,你觉得你可以挑战这世界里的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现在你人到中年,变的成熟稳重多了,有了那么一点圆润,但也只是享受着生命和人生的欢愉,你觉得你是一个幸福和成功的男人,很幸运的有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此刻,你对你自己的自我印象和你在更早以前曾有过的那些自我印象完全不同。假想一下你自己在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自我印象。随着你的假想,你会感受到和所有以前的自我印象又不同了。那么这些自我印象中,哪一个是真正的“你”?这问题,你是否,曾经这样去审视过?你能否从中找出某个特别的“同一性”,无论何时何处,它一直归于你,始终和你在一起,一成不变,从不改变并且不可能改变,以至于能让你称之为“属于你自身特有的完全自我本体”呢?

V: 
既然你提及这问题,我得承认,当我用“我”这个字时,我对我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和认识,而且我承认,我对我自己曾有过的任何概念和认识,它们都随着岁月的流淌,一直在变化,在改变着。
M:  
好的,这所有的岁月里,除了有某种东西,它始终如一,没有改变之外,其余的全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改变着。这个始终没变的就是这个时刻在当前的临场感,现场中心感,你时刻在当前的主观存在感。这个主观临场感,或者说“我在”感,从没改变过。这就是你始终如一的自我印象。你此刻就坐在我面前。你确凿无疑的知道这一点,用不着找某人来证实,你就明确的知道你坐在这儿。同样类似的,你知道“你在”,你存续着。告诉我,什么东西不在时,缺失了,没了,你就不能感知你的存在了,你的临场存在感也就没了呢?

V: 如果我深眠,或者失去知觉,那么我就不知道“我在”。
M: 完全正确。让我们推进的更深一点。早晨,当你苏醒的最初第一瞬间,你的意识知觉刚刚接管,你是否仅仅只感到你的临场感,你的存在感“我在”感,此时还没感到是作为“个体人”,而只是感到这个临场感本身?
V: 是的,完全如此。我得说,当我看到我的身体以及环顾这身体周围其它事物时,我才感受到我的个性,是实体真实的一个人。

M: 
当你说,你看到某个事物时,那事实上所发生的是,你的感官感受,对来自“你的身体之外”的某一刺激源,做出了反应,这个刺激源是相对于,你认同的,属于你的这个身体架构的外部。你的身体感官所感知的,以及你的心智所编译解释的,只不过就是在你的意识知觉内的某个显现。在意识知觉内的这个显现被解析为某个事件,在空间和持久度(时间)上展开。所有一切显现的现象,以及现象表达形式,都依赖于由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所编织成的一个联合体,密不可分的“中间媒体介质”,被称之为“空间和时间”。换句话说,缺失这“时-空”联合体,在意识知觉内,就不可能有任何现象和现象表现形式。你跟上我了吗?

V: 是的,我明白你说的。但是我作为一个个体人,在这个进程中,又是从哪儿切入的?
M: 
这就是障碍所在。所有“存在物”都是一个连续的持续的“客观具体化”(物化)进程。我们都只是相互之间作为彼此的客观对象存续着,我们彼此都是对方的客体,这些都只是在意识知觉内,正是这[意识知觉]认知识别着我们。当客观具体化(物化)进程停止,比如在深眠中,这客观具体化显现的宇宙就消失了。只要某人的自我印象是把某人自身看成一个分离孤立的实体存在物,一个“个体”,某人就无法领略到这非个体性现实的整体画面。一个分离孤立的个体人的概念认知,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假相幻觉,时间空间,它们自身并没有任何独立自主的实体存在性,因为它们仅仅是协议文件,仅仅是手段工具,纯粹的用来营造“现象和表现形式”的可辨识性的中间信息媒介。在任何一瞬,意识知觉内,只有一个念头,想法或者情绪,或者觉受,被映射出来,但是各种念头想法,情感和觉受接连不断的连续推进,带来了持久稳定的错觉。在这个错觉上建立起来的个人实体存在感,个体人的个性人格持续同一的稳定感,仅仅基于“记忆存储”---用过去(流过的画面)记忆来对比辨识当前,并且把它投射到“未来”概念里。以时时刻刻的每一瞬间方式来审视你自己,毫无任何过去记忆或者未来投射,那么你的稳定不变的个性和个人实体感在哪儿呢?尝试这么去深入审视,你自己去亲身探寻。在记忆和(凭借记忆和当前的内容素材来对比辨识的)推测预期里,就是在过去和未来之中,此时有一个清晰的感受是,这些都是在监视观睹下的某种内心思维状态,某种心理状态,然而事实上,这感受就在清醒的当前---此时此刻。(感受上似乎回到了过去,跑到了未来,然而那被打上了过去和未来概念的内心画面都是当前即刻流动的,未来和过去的内心影像全部是此时此刻当前发生的。)

V:我觉的我理解了。我一定沉静的坐下来,去仔细深入的融合这个全新的审视方式。
M: 
现在,怎么看待伴同意识觉知而来,使得现象和现象表现形式可对比辨识的“空间和时间”,它们是(导致束缚的)肇事者吗?你真正能宣称的是:“我在”(指向一切既一的存在)。时刻都有一个客体对象的“我”念,认为“我”是一个分离孤立的有个性的实体存在物,这就是所谓的“束缚”。对此彻底了解,就是所有探寻的终结。当你完全认识到,无论你认为你是什么,你把你当做什么,把你自己预想成什么,都是基于“记忆存储”和(基于记忆里的存储内容进行的)“推想”,那么此时,你的“找寻”结束了,你以完全的觉察,清楚的了知那虚假的就是虚假的,你置身在圆觉中,冷眼旁观,观幻如幻。



9.You are Rama, I am Rama
你是罗摩,我是罗摩

不同类型的人们,跑来见马哈拉奇,带着不同的动机意图。通常马哈拉奇会要求一个新来的拜访者对他自己做一番自我介绍---他的家庭背景,他做什么生意或者从事什么职业,对灵性问题产生兴趣有多长时间,修行了何种成就法门,他跑来拜访的特别动机和缘起。马哈拉奇的意思,很明显,是去探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帮助每一个来访的人,并且与此同时,这样的交谈也会使在场的其他来访者获得启发。

绝大多数来访者都会简述他们的基本情况,其中很多人都说,他们读过马哈拉奇的书“I AM THAT”,并从此就渴望坐在他身边聆听他的教导。每次听到这样一说,马哈拉奇就会微笑着点头致意。如果任何人想要问一些特别的问题,马哈拉奇就会请他坐的更近一些,以便使得交谈更轻松容易一些。那些不问问题的来访者,就被嘱咐去坐在更靠后的位置。

有一次讲会刚要开始,此时有两个中年的绅士迈步走进来,向马哈拉奇致敬行礼之后,就坐了下来。其中一个告诉马哈拉奇,他是一个政府高官,他对灵性问题并没什么特别的兴趣。他跑来这里,只是想引荐他的弟弟,他弟弟对灵性问题有着极深的兴趣。在引荐了和他同来的弟弟之后,这位官员就离开了。

接着,这位仁兄接过话题,并且告诉马哈拉奇,他曾有一位上师,跟随上师很多年,但是这位上师已经去世了。他从上师那儿得到一个咒语,并且被嘱以尽可能的时刻反复吟诵,这就是最好的成就法门,他就按照他上师的吩咐和要求去做。他说他现在已经达到某种阶段,他相信所有一切都是罗摩(Rama),同时“罗摩”就在所有一切事物之中,他通过这个成就法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平静喜乐”。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那架势和口气,就好像为了他面前的这些听众们的利益,包括马哈拉奇的利益,正在为他们宣说一个伟大的神谕。在这番话说完之后,他环顾四周,试图去看看他讲的这些,给听众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然后,带着一个自满和洋洋自得的神情,坐下来,闭上眼,沾沾自喜起来。

*rama: 上帝的化身,一个有形具体的上帝;罗摩被神格化为毗湿奴,成为毗湿奴的三大化身之一,尤指他的第七次化身。

马哈拉奇,沉默不语,安静的听着这一切,但常来的熟悉马哈拉奇的人看出来,在他的眼睛里闪耀出一道活跃机智的亮光,马哈拉奇要求这个来访者能否谦逊一点,如果这来访者,他能够谦逊一点,那对他一定有助益。这位绅士,无可奈何的摆了摆右臂,来作为回应,并且说他不想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他跑来见马哈拉奇,只是因为有几个人逼着他来参加马哈拉奇的讲会,哪怕就来一次---于是他就来了!

马哈拉奇问这个来访者,他修这个成就法,有某种特别的动机和意图吗?他期望从这个成就法门里获得什么,达成什么?


来访者:
当我打坐时,我常常见到我热爱的上主"罗摩"(Rama)现身,我完全沉浸在这个无比幸福的境界里。

马哈拉奇:
那么,当你没打坐的时候呢?

V: 我忆念这上主,并且在所有每个人每件事物中看到他。
马哈拉奇带着一个游戏戏谑的表情听着这回答,在他的双眸里又一次闪过那熟悉的机智活泼的亮光。我们这些常来的,熟悉的人都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因为这机智的亮光一闪,常常是马哈拉奇那些妙语连珠的俏皮话就要来了,他有时用这些玩笑来打压那些假大空的傲慢虚伪,摧破白日梦的幻想。他的话张嘴就来,脱口而出。

M: 你觉得“罗摩”是什么?
V:我不明白这问题。罗摩就是罗摩。

M: 
当你看到我里面有罗摩,一条狗里面有罗摩,一朵花里有罗摩,那你觉得这“罗摩”究竟是什么呢?你看到的“罗摩”究竟长得什么样?是他的那个传统世俗上的姿势造型(POSE) 吗?肩膀上背着弓,还有插满箭的箭筒?

V: (困惑的表情)是的,我觉的是。
M:  
某个人在烈日暴晒下走了好长好长的路,然后能在一片树荫下休息,那微风带来凉爽,喝上一点清凉的水,享受这休憩中的“安宁和喜悦”,这感受和在你打坐并且看到罗摩现身时所感受到的那份“安宁和喜悦”是一样的吗?

V:  你真的不能这样比,因为一个是物质世界里的,而另一个,我要说,那是内心精神境界和灵魂方面的。
M: 不管怎样吧,你的成就法门,是否使得你对你的真正本质,你的本来面目有了一个完全清晰的认知呢?
V: 这样一个讨论,有什么用啊? “罗摩”是神,上帝! 我只是一个匮乏低贱的人,臣服在了“罗摩”脚下。
M:  
臣服,它本身是一个极好的并且是有效的成就法门。但是,我们必须完全清楚的了解,“臣服”它真正的内涵,真正的指向,尽管它本身是一个“分离”的概念。你知道吗?那罗摩,尽管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王子,但是也只是和你一样的普通人,还没“变”成“神”,直到他及时的接受了瓦西斯塔尊者的教导,把那些深刻的认知传授给他。那么瓦西斯塔尊者,给年轻的罗摩传授了什么,教导他什么呢?难道不是“本我智慧”(Atma-Jnana)吗?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对一个人真正本质和本来面目的了解吗?我建议你,把你多年来,网罗的所有这些虚幻不实的想法和观念统统丢掉,并且从你自己的本质,从你自身开始,去认清你自己。沿着下面这样的思路去专心思惟:我的真正本质是什么,我的真实本性是什么?我与生俱来并且始终保持不变的“本钱”是什么?时时刻刻忠实的并且依然如故的和我在一起,时刻令我知道我在的“本钱”是什么?生命力(Prana)和赋予我“存在感”的意识知觉,这两者伴随着这个“身体-构造”,我是怎么捕获,并跟踪,占有这身体构造的呢?这一切会持续多久?在这身体显现之先,“我”是什么?在这个身体崩溃瓦解之后,“我”是什么?谁是那个真正“出生”并且会“死去”的?“我”是什么?把罗摩从一个人类转为一个“神”的,恰恰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和了悟。

此时,那来访者已认识到,有个东西,对“成就法”有着极大的渴望和欲求,在他修成就法的过程中,竟然从没对他努力追求灵性的动机,以及灵性探索的最终目的,给予严肃认真的思考和审视。他自负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开悟的人,而此时他放下了自命不凡的傲慢架势,非常恭敬的请求马哈拉奇准许他,在孟买停留的几天时间里再次拜访。马哈拉奇亲切的告诉他,他想要再来拜访,那么他的真诚和热情,就是必须的全部许可。




14. Standpoint for Reading the Gita
研究《薄伽梵歌》的立场,角度,出发点


有次讲会上,一个雍容华贵的女性拜访者,想要提一个有关《薄伽梵歌》的问题。正在她以某种特有的(宗教术语)套话来组织表达她的问题时,马哈拉奇忽然问她:“你研究《薄伽梵歌》的立场角度是什么?”

拜访者:
《薄伽梵歌》对于寻求灵性的人,是最权威的,最重要的指导。从这个立场。

马哈拉奇:
为什么你给出这样一个愚蠢的回答?对于寻求灵性的人们,它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引;它不是一本小说。我的问题是:你研究这本经典的立场出发点是什么?

另一个拜访者:
先生,我就好像在这尘世里的万万千千阿朱那之一,那仁慈的无上主在《薄伽梵歌》里的详细阐述让我们受益。

马哈拉奇环顾左右,想听听其它的回答,但此时大家普遍的叽叽咕咕,赞同上述的回答。

M: 
为什么不从无上主“克利须那”的立场角度来研究《薄伽梵歌》?对这个意见,两个拜访者同时的表现出两种类型的震惊。一个被吓的惊叫,这清楚的表明,他认为这意见是亵渎神灵,犯下了大罪。另一个是两手一拍发出一声脆响,明显反应出,就好像阿基米德有了重大发现一样。在场的其它来访者对这两个人发出的声音感到不安和尴尬,事实上,这两种反应是彼此极端相反的。

马哈拉奇带着赞许,瞥了击掌者一眼,然后继续说:

M:  
绝大多数宗教经典,被认为是来自某觉悟者讲过的话,记录了已觉悟的人所演说的言词。尽管已经觉悟,但还是一个人,他必须以特定的,他能找到的,大家可接受和理解的概念术语为基础来讲述。但是《薄伽梵歌》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无上主“克里须那”是以---他是所有一切现象和表现形式的本源---作为立场出发点来讲述的,换句话说,不是以现象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本体的立场角度出发,“这整体全部现象和表现形式都是我本身”---这是立足点。这就是《薄伽梵歌》的独特性。

现在好好想想,马哈拉奇说到,在任何古老宗教的原始话语被记录下来,形成文字经典之前,必定发生了什么。在每一个案例里,那已经觉悟的人,一定有一些认知领悟,必须转换为语言上的各种名词概念来表达和阐明,并且名词概念的语言,在用起来的时候,并不能总是完全恰当,始终精准的传达(他想要传达的)他那确切无疑的领悟。大师的言辞,持续的被听到这些言辞阐述的人记录下来,然而他所记录的文字,无疑是始终依照记录者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在这个第一手的记录之后,就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一直在抄录复写这个第一手的原始记录,形成各种各样的抄写版本,并且这些抄写的副本,不可避免的包含有大量的遗漏和错误。换句话说,在某个时候,读者所阅读到的,并且试图去深入理解和吸收的,就可能和本来的原始教主真正要传达的内容完全的不同了。再加上若干世纪以来,在流传过程中,被各种各样的学者们,非故意的错误和歪曲,或者蓄意的篡改,故意涂抹夹带增添,好了,你们会明白,我正告诉你们的,这问题的严重性。

我被告知,佛陀他本人只说“马哈地”语(Maghadi),同时他的教导,被以巴利语(Pali) 或者梵语(Sanskrit)记录下来,只是这些记录的归集完成是在很多很多年之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他的教导,必定是过了很多很多手,数都数不清了。可以想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里面有多少改动和增添。对于佛陀事实上说过什么,或者他本意是要说什么,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评判和争论,这还有什么可惊讶的吗?

既然如此,我请你们从无上主“克里须那”的立场角度出发来研读《薄伽梵歌》,我要求你们在阅读这部经典时,立刻放下对这个“身体-心智”复合结构的认同。我请你们阅读时,从你是这驱动一切万物栩栩如生的整体意识的立场上出发---“克里须那”意识---而不是被意识映射赋予了知觉的现象上的客体;这“知晓”,这“自觉觉自-如是自在”才是《薄伽梵歌》真正要向你揭露的。然后你就理解,无上主克里须那,以Vishva-rupa-darshan(纯一,色,观) 展现给阿朱那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真实自我,(Svarupa 真实本质本性,真实自性,真实自我)更是那真实本性---真正的恒常---阿朱那的本来面目,同样的,也是所有《薄伽梵歌》的读者们,他们的本来面目。

简而言之,以“克里须那”意识,站在无上主克里须那的立场角度出发去研读《薄伽梵歌》;然后你就会认识到,一个事件现象,不可能被“解脱”,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任何独立自主的实体存在性;那只是一个幻相,一个投影。以这样的心灵去读《薄伽梵歌》,那么这意识活动中,把“身心”现象构造形式等同为它本身---这颠倒妄想的观念就会还原,认清它的真正本质并且融入本来,返璞归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