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自修2
(2023-11-07 13:23:24)| 分类: 佛教故事 |
有佛学信仰的人,大多家中供养佛像,以为供养了佛像,永保世俗安乐。至于信佛、学佛,有哪些好处,佛、法、僧三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三藏经文具体有哪些,估计一般都讲不出来。
《坛经》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说佛法就是解决人类生死大事的。佛法,即如茫茫大海暗夜之灯塔,指明人类该如何了脱生死,免诸轮回,藉此跳出这红尘肉身,真正得大自在。
那么,只皈依三宝,或受了五戒,或受菩萨戒,没有剃度的在家居士该如何学习佛法,实现自度度人,从而达到出家人的那种境界修为呢?
我归纳总结了自己不成熟的经验,整理如下:
先来了解佛法僧。
佛:
1、先认识佛,了解佛的世界有哪些佛哪些菩萨,耳熟能详的都有道场,最好亲近佛,去他们的道场看一看。不要被熙熙攘攘的红尘景象牵绊,你内心向佛拜的是佛,世俗的纷扰什么样不用理会,你拜你的佛就可以。至于拜佛的仪轨先拜四方再拜佛,或者绕佛三匝七匝再拜佛,怎么上香插香,什么顺序等,最好都要熟络于胸。
2、有闲时间别浪费在刷抖音快手、打麻将、请客吃饭等娱乐事情上。世间欢乐再多、用情再深,都跟着一身皮囊灰飞烟灭。最好多去庙里逛逛,多做点义工,为自己培福,也消业障。如果能参加法会,感受佛菩萨的庄严,了解繁琐的仪轨,你会知道佛的功德达于三界,佛的慈悲所为何来。
3、了解佛分为哪几类,释迦牟尼佛为万佛至尊,每年的浴佛节都是庆祝他老人家诞生的节日,故而极其隆重。自达摩西来,承摩诃伽舍衣钵,汉传佛教就这样扎根于我震旦之地,一花开五叶。又自六祖始,禅宗独盛一千五百多年,高僧大德代代递出。然慧根悟性有差异,大根大茎小枝小叶,荫下之草,未必全都定慧具足,致近代净土法门兴起。修净土法门门槛低,无论贤愚无论贵贱,只要足够诚心,诵佛号、诵大悲咒,即可往生净土。修净土必要了解阿弥陀佛,这位佛爷为了度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建了能渡人脱离六道轮回的一方净土,黄金道侧的琉璃世界,八功德水浇灌的莲池,有缘众生即可得往。再就是弥勒佛阿逸多,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的未来佛。需经许多年后,此佛临世度化众生。具体可参阅《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佛的慈悲跨越时间、空间,跨越物种,有形无形,都真正做到了众生平等,慈悲度化。
法:
1、法指代佛教的典籍。三藏法门要通晓,就算不能精研也需要大略通览。经藏、律藏、论藏,初学者先从经藏入手,一般的十二部经先了解,这里面包含三部净土经文,想要修净土法门,可以精研这三部经。我因为好奇心重,喜欢涉猎,十二部经都已收藏,精读的有,略读的也有,老来应仔细研磨,就算不那么深入,也得个法喜充满,何乐不为?
2、律藏方面结合自己目前身份,先研究简单的《优婆塞戒经》,需要规避什么,哪五戒、八戒,修哪十善戒哪十恶都要了然于胸。深入一点再研究《梵网经》,虽然属于阿罗汉果位范畴,但不妨涉猎,与《优婆塞戒经》对照着看,收益良多。
3、论藏方面阅读估计要靠后,一定要在经藏有点基础情况下才可涉入。预计先看禅宗经典龙树菩萨所撰写的《大智度论》,然后再看三藏法师极为重视的《瑜伽师地论》。佛学浩瀚,所窥见只狮子身上一毫毛尔,但在解决人类生死大事方面,佛法做到了。
僧:
1、僧是表佛的,因此供养三宝,供养僧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但是当今社会,供养僧的多是出于功利,捐钱捐物,使得表佛的僧人用爱派苹果,开路虎,只把没入门的凡俗世人惹得火起冒得眼热,生出多少非佛谤佛的言语。真正供养僧当建庙宇,改善寺庙环境修路修房,兼镀佛金身。小一处也可捐水电费、施药等,而非花在个人身上。你求的功利花的安心供养了法师,法师那里早早罄尽功德为你所累。世事就是这般因果循环,所谓劫财劫物的有,亦有劫人修行断人功德的欢喜魔。
2、僧是出家的,最低阿罗汉果位。僧人持戒甚严,苦修行的结果,就是代表佛的初心,六触缘情都得放下,先做自了汉,再度众生。因为悲天悯人、持戒精严,得见自性之光,造就大功德,声闻缘觉早已修过,来世果位提升。如果不慎犯了戒或者有业障未了,来世或许转为人身,即便为俗人,亦是大贵之人。君不闻五祖戒法师与苏东坡,雁荡僧与秦桧?世事轮回,结善果还是造业障丝毫不爽,因果录言之凿凿,记录者有根有袢。
3、僧的未来,佛祖早有预见。二千五百年前,魔王就对佛陀说,末法时代我让我的子民穿你的袈裟进入你的道场,宣扬邪说腐化你的徒众,直到取代整个僧团。佛陀流泪,告诉魔王,那时候我真正的弟子将脱下袈裟穿上常服到世间去,那时红尘将变为庙宇,家庭变为道场。末法时代,验真金白银的时候到了。僧团鱼龙混杂,维摩诘也到处都是,但最终仍是贤圣军破诸魔军。
再来分析佛教的分支。
1、佛教从深度广度论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南传佛教属于小乘,又似乎与一些外道糅杂,东南亚地区比较盛行。从经书入手眼界开阔,必不限于此小乘佛教,可向大乘佛教精进。我们的汉传佛教根基牢固,倒是得了大乘的精要,前秦时期的龟玆法师鸠摩罗什、唐代的玄装法师贡献最大,每每读他们的传记,令人折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汉传佛教与儒家思想有相契的地方,孝文化的传承,祖宗崇拜、都有效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普陀山至今有一个“不肯去观音院”,据闻当初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山虔诚敬奉一尊观音玉像,欲带回日本,求得五台山长老答应,船行至舟山一带,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只颠簸欲坠,祷告观世音菩萨才得平息。第二天继续前行又遇白雾障路,左突右冲,还是回旋在原处,始知菩萨不肯去,于是恭恭敬敬奉送至普陀山。如今,“不肯去观音院”香火鼎盛,大概都知道,菩萨恋大乘佛教圣地才不肯去的吧。
2、从文化区域论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分。佛教入东土,加上儒家、道家的糅合,本土化的汉传佛教大兴于世,宋代最盛,一花开五叶的禅宗,演变为伪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等五个流派,与净土宗、天台宗、贤首宗、华严宗一时并举。因当时禅宗盛,社会风行顿悟,打禅语话禅机,致使后来的僧人传记里许多牵强附会不入契的言论较多,世人才开始重视净土宗。近代在净土宗这一块儿做出巨大贡献的当属印祖,《印光文钞》为世人所推重可知,传言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远一点是明代的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佛学阐释著作甚多,连《竹窗随笔》也是字字珠玑,令人咀嚼不尽。加上近代的禅宗大德虚云法师,看他们的传记,你会对你的价值观人生观重铸的。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同源于大乘佛法,且藏传佛教晚于汉传佛教。大概随着大乘佛教的盛行,发展至后期瑜伽行派独出,加上印度的婆罗门教的糅和,密宗成为藏传佛教的主要宗派。现在的净土宗兴于本土,有很多净土宗的佛弟子靡恃己长,比较排斥密宗,认为密宗是喇嘛教的东西,属于外道,我个人并不认可。同属于大乘佛法,同宗同源,只是因为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就互相排斥,未免小家子气。宋代五叶并举时期,不也是出现了各派倾轧,排沓现象。几千年来的演变,派别林立,必然有些许信仰上的差异。只要佛法的根本没变,慈悲喜舍、自度度人没变,就是好东西。
比较注意的一点是,你持你的信仰,修行你的,还要兼顾我们自身的弱点。五阴魔无时不在,所以,必要时多研习一下《楞严经》,以免步入外道,兵难王难,一可避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