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大学生先择业,再就业
(2008-06-30 01:32:26)
标签:
笔鸾碎语杂谈 |
本科生,甚至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这是不争的、可怕的、可悲的社会现象。
时下全球经济局势动荡,各产业发展举步为艰。有媒体认为,汽车产业和皮革产业的“冬季”已经来临。油价上涨,股指爆跌……在这一大背景下,缺乏工作经验,只懂些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当然一职难求。而况,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增长率一年高出一年,从价值规律的角度来说,供也远大于求。
于是,社会的最强音是——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对于各大高校而言,更热衷于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不排除其为提高就业率而大弹此调。
就表面看来,先就业再择业也似乎更有道理。因为先就业,则意味着能够先对社会、对市场、对行业有个一知半解,也能因此而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历练历练之后再择业,当然更游刃有余。
基于以上三种原因,导致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但凡一心想着先择业再就业的学生,一定心高气傲,一定眼高手低。迫于这种舆论压力,有的同学本想“先择再就”,也不得不改为“先就再择”。
据笔者初步调查,大凡“先就再择”者,大多前程渺茫,未能顺利完成“就而后择”的跨越。且几经辗转后,愈加颓废、潦倒与无奈。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建议大学生在毕业之前要抱定“先择业,再就业”的想法。唯有此,才能横刀立马于“就业沙场”。
在这里得强调,我所倡导的“先择再就”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一年级始,就要主动深深植入这一思想。
为什么大学伊始要抱定“先择再就”的想法呢?
很好理解,“先择”,意味着先定好一个目标。
拿奥康集团2007冬季校园招聘来说,按计划,奥康只在全国若干所“211重点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但在08年三月由公司统一安排的从全国43所重点高校新进的职员培训档期上,却发现有一位表现积极的新进职员却是安徽某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这让大家很是不解。后通过他的自我介绍,才知道原来他在进入大学之后不久,就已关注奥康,并已经为自己选择好了毕业之后的就业目标——奥康。有了这个“选择”与“目标”之后,在寒暑假期间,他就非常主动地接触奥康,经过自荐与自身的努力,公司安排他在福建某专卖店实习,实习期间,他发现了不少问题,也适时提出了发现的那些问题,得到了领导的赏识,通过他今后的进一步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明天会更好。
这个案例,可以充分地向大家展示大学伊始“先择业”带来的好处——“就业易”,因为“先择”,所以他学习起来有目标,实习起来有方向,毕业时也就顺顺利利地“就业”了。不能不说这是“先择业”产生的具大功用。
可能有读者会问,“万一他毕业后没能顺利进入奥康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我的回答是,即便毕业后由于一些原因他未能进入奥康,而伴随着他“先择业”后做出的各项努力和由此收获的各种经验,他也能比一般同学更好地找到工作。对这一分析和判断,不知道读者以为如何?
前几天跟在“中石油”工作的一位好友闲聊,在谈到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她很自信地告诉我,她在这方面颇有经验。因为她还是单身,所以我对此很是怀疑,但她跟我说一件事后,我就很信服了。她说此前她帮助过一位阿姨教育他的孩子。那位阿姨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出国留学,但他却要放弃,说多读几年书也是无用的,还不如现在就参加工作,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前程。阿姨没法,不知该如何是好,但阿姨真的很想他能安心出国再深造几年,因为阿姨知道,多学些知识,才会更容易拥有好的前程。可是儿子毕竟是大人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阿姨为此很是苦恼。我这位好友知道这事后,就对阿姨说,你就让他先工作嘛。先工作几年,让他自己慢慢体会,没有深厚的学识想混出个人模人样,是多么艰难,等他悟出这道理后,再劝他出国留学,他自然就答应了。
在这我不想跟大家讨论“父母该不该为子女安排好一切”的话题,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这位好友的看法——“先工作几年,让他自己慢慢体会,没有深厚的学识想混出个人模人样,是多么艰难,等他悟出这道理后,再劝他出国留学,他自然就答应了”。
回过头来说我们的话题。如果事先定好了就业目标(即先择业),那么就会像刚说的那位出身普通高校的奥康职员一样,在校期间就会主动寻找机会到目标单位实习。而实习并不是一件多么舒坦的事,实习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要学着处理一些关系,这于“乳臭未干”的大学生来说是挑战,是艰难的。但有意思的是,实习期间饱受了艰难困苦,待回到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的课,那时会感到,原来静静地坐着听老师的课是件多么舒坦、幸福的事儿;而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也会一齐挤上眉梢,带着这些问题聆听老师的讲解,这课还能上得没有效用吗?这课还会“逃”吗?这课还会“挂”吗?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各大高校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也有学校采取了不少管制措施,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聪明绝项”的学生还是照样想着法儿逃课,似乎这课是为“老师”、为“学校”才上的,似乎全然忘记了那一堂课得花费父母辛苦挣来的多少血汗钱。过多责怪的话就不多说了,当然也不能全怪学生,更不能责怪老师。如果非得评个理讲个是非,那我倒觉得,是当前的教育体制还不符合整个社会现实及其发展的态势——现在的高校是既想抓应用性的毕业率,又想出抓压倒性的稳定率;一方面为提高就业率高喊“先就业,再择业”,一方面又严防学生思想活跃,视“先择业,再就业”为“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结果倒把学生给搅糊涂了,所以可爱、可怜、可叹、可伤、可感的学生们干脆就“旷课”,干脆就“逃课”。
有一句很通俗的话——理想是灯,可以照亮前行的路。先择业,就是先定理想,有了理想,大学生们学习才有方向,才有动力,也能为了理想而努力提高更强劲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会阅历以及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倘能如此作为,就业有何难哉?
2008/6/30 1:35 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