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一故事•亭旁城隍庙——不愧苍天不负民

标签:
文化 |
分类: 民间文学 |
http://s2/mw690/001tonZFzy7fNgx32BXf1&690 亭旁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亭旁镇杨家村亭山路,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旧有大殿、东岳宫、天妃宫、文昌阁、玄武庙、杨府庙、五凤楼、戏楼及东西厢房。1966年拆毁,仅存大殿台基和前廊蟠龙石柱。2003年,重建台门、戏台、正殿、后殿等建筑,前后三进,占地面积 2100平方米。城隍庙原大殿蟠龙石柱高2.8米,直径0.33米,采用浮雕、圆雕技法,雕刻精美,是三门县现存古代大型石雕艺术珍品之一。城隍庙还是亭旁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会址。 |
http://s8/mw690/001tonZFzy7fNgAdIdF97&690 不愧苍天不负民
屈坦,是三国孙吴尚书仆射(相当于丞相)屈晃的儿子。屈晃在太子的废立上触怒了孙权,被削职为民,后寓居咱临海大固山(原台州地委党校一带)。生二子,长名绪,封为东阳亭侯,官至尚书仆射。次子坦,名玉溪,二月初九生。到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置台州时,占用屈氏故居为州治,遂祀为台州府城隍神。又因亭旁曾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设台州海防同知署,故在乾隆八年(1743年)乡人在亭旁鹤山下创建城隍庙,是为台州分府城隍,其规模按府级机构设置。 相传,屈坦母吴氏怀孕时,有一美少年投宿。吴氏询问其从何处来?说是南海龙王之子,玉皇大帝命其庙食兹邦。母不纳,美少年忽化为光,若星电飞入母口。翌日,遂诞坦。屈坦生来便与众不同,身有金鳞,美如冠玉,颇有神异,能呼风唤雨,但是看轻仕途。屈坦师事王华、葛仙翁,修得奇异幻化之术,多显灵异,为台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民间颇有口碑,百姓深感其恩。死后神化为湫水龙王,偕母隐居亭旁湫水山,御封“湫水昭应候龙王”。 屈坦被祀为城隍神以后,据说十分的忠于职守,凡遇台州境内水旱之灾,官民祷祈有求必应。唐大中十二年(858年),裘甫作乱,失败退入湫水山,忽见水腾涌二丈余高,雷电雨雹大作,裘甫大兵淹没大半,村民免遭兵灾。此事上奏朝廷,封临海侯,加封忠嘉永福王。到了五代吴越王时,武肃王钱镠讨伐浙东叛师,见城隍神露兵显助,上表于梁,封通圣永灵王。北宋政和年间(111l~1118年),台州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官民到湫水山龙潭无法求雨,前脚未走,后脚就大雨瓢泼。知州范祖述上奏朝廷,赐庙额为“镇安”。南宋建炎中,宋高宗赵构避金兵逃至台州,遇山魅,见海雾中旌旗数里,初疑金兵。雾半收,见城隍爷领着神兵显护,封“灵顺仁济侯”,加封“昭应通灵王”,题殿额为“灵顺庙”。绍兴八年(1138年)又加“灵惠”二字。宋乾道四年(1168年),皇上以护国佑民有功,祀以一神两主,即城隍与龙王两主,再加“昭贶”二字,封号全称为“昭贶灵惠通应显佑侯”。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各个朝代对屈坦屡有加封,应该说,城隍爷屈坦的地位是够显赫的了。 城隍爷赫赫有名,而在三门民间湫水山龙王更是威名广为流传。关于玉溪各地传说不一,在三门传说其母亲含珠而孕,屈尚书命其自尽,母子远逃家门,而隐居湫水山。虽然这些记载有民间传说中的怪诞成份,但从中可透视到屈坦在台州当政时造福一方,政绩显著而深受百姓的爱戴。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城隍爷屈坦的诞辰日。旧时,这一天亭旁都要举办盛大的城隍庙会,场面热闹非凡。
|
点评:亭旁城隍爷屈坦,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不愿为万户侯,天生神异,能呼风唤雨。死后被封为城隍爷,非常尽心竭力,凡是遇到台州各地水旱,官民去城隍庙祈祷,定能消灾避祸。因城隍爷功高卓著,被历代当政封为通灵王、显佑侯等尊贵的称号,祀以一神两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