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三门清明习俗
(2016-04-01 08:53:28)乡愁·三门清明习俗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因与古代的禁火忌日寒食节会合,后演化成祭奠先祖亡灵的郊游扫墓,最终形成了一个综合节日。民间习俗,除了扫墓,还有放风筝、踏青、拔河等活动。
三门大多于清明日前扫墓,有“做前不做后”之说。清明上坟,是对祖先尽孝道以寄托哀思的习俗。尤以父母亡后的三年内“上新坟”特别重视。即使身在外地的游子,也尽可能在这一天回家,以尽赤子思乡爱亲之情。民间不分贫富,都要在各自的祖先墓前设馔致祭,并插香烧纸,鸣炮仗。上过坟后,要在坟头加封新土,俗称“加坟土”,并挂上白幡(现在挂彩色幡),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照管。下午在家中门前设祭,称“请老太公”。旧时还于宗祠中集体祭祖,统称为“做清明”。
清明节时,家家要做菁馍糍、菁燕(团)。菁分为山菁、花菁和棉菁,山菁生长在山上,一朵朵较大,且较糯;花菁和棉菁则生长在田野间蒿、艾一类的野生小草。不管是山菁、花菁和棉菁,都有清香味。民间采之洗净放在锅里加水煮七八分熟,捞出捣成泥状,备用。菁燕(团)以菁拌上糯米粉及小麦粉做成菁燕(团)皮,而后包上馅蒸熟,则成为菁燕(团)。菁燕(团)的馅用豆腐干或豆腐、笋、猪肉、油泡等切成小方粒炒,也有用甜豆沙或红糖做成。
清明时节,正值青黄不接,旧时民间无力操办祭品,到春花收成时才赶着“做清明”,民间流传磨大麦虫做清明。家家户户还要买海蛳吃。据说清明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俗称海蛳为“亮眼蛳”。“上坟”时亦要有海蛳,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上坟呒海蛳,生儿乌兹兹。”吃下的海蛳壳要抛向屋瓦背,使“瓦辣”钻人海蛳壳里,不使其掉下来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