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跳所城怀古

(2008-01-27 21:49:37)
标签:

健跳

所城

怀古

杂谈

分类: 乡土三门
                           千年绝音(健跳所城怀古)

    夕阳西坠,残霞片片,踩着落日的余辉,登上了近乎荒芜的山坡,绮丽多姿的晚霞,将大地抹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站在信国公汤和筑的城墙上,抚摸着斑驳的石块,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嘶鸣。山坡长满了一层细嫩的小草,还掺杂着三两丛野菊花,零星的花瓣落在小草周围,装点着这片曾经血与火洗礼的土地。放眼远望,琴江被夕阳慢慢的吞噬,夜色已弥漫在海面上,隐隐的涛声随风而至。  

    翻开历史的书简,风雨六百年的健跳所城宛在眼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汤和循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的旨意,在江浙沿海筑卫所城几十处,健跳所便是其中之一。明代朝鲜人崔溥(1454-1504)在《缥海录》中曾详细记述了健跳所城:“门皆重城,鼓角、铳冲声震海岳……。城中人物、第宅视桃渚所尤丰盛”。

    远处的群山,默默地固守着这座依山临水的石城,枕着东海的浪涛演绎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兴衰剧。城外琴江的涛头上,悠浮着一群群白色的鸥鸟和静静地浮歇着一排排帆船,这三桅的大帆船,是健跳港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动景。自汤和筑城以来直到二十世纪中期,这些古老的竖着褐色三道桅帆的大木船,将这片海域渲染得如火如荼。

    如今,海鸥还在琴江遨翔,可三桅大帆船却成了历史的符号,取而代之的是两岸林立的大型龙门吊和万吨巨轮。我无言以对,当年琴江上弥漫的战争云烟早已散去,风云际会健跳所城被推上了抗清复明的前沿。

    350多年前,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挎的书囊,别离了自己的家乡——浙江余姚,奔赴三门湾畔健跳所。这个人名叫黄宗羲(1610-1690),当时才三十九岁。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鲁王由闽入浙,驻于健跳监国。黄宗羲得知后就离开四明山,怀着报效明皇朝,忠君报国、舍身取义的旧知识分子的朴素情感,来到了健跳所城,准备辅佐鲁王成就一番大业。鲁王晋升他为左副都御史(中央监察机构都察院的副长官),这当然只是一个空头官衔而已。其时,大权尽归定西侯张名振(1601—1656),而张名振自恃兵多功高,开始变得专横跋扈起来,其余诸将也骄蛮无比,“文臣稍异同其间,立致祸”(《黄宗羲年谱》)。那时清军不时追击,鲁王及其左右常常不上岸,就住在琴江的船中。宗羲手中无兵,难以有所作为,只好每日与礼部尚书吴钟峦在船上谈论学问、讲学,再有闲暇,便注释《授时》、《泰西》、《回民》。时年八月,由于清廷频令各地将前明遗臣中不降顺者的家属登录上报,宗羲担心累及老母,忧心如焚地叹道:“主上以忠臣之后信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不能为姜伯约(姜维,三国时蜀将)矣!”。于是陈情监国,请求归家,获得准许。吴钟峦亲驾三板船送出20里,波涛声中,两人呜咽而别。宗羲改名易姓,从小路潜回故乡,远离刚刚熟悉了的琴江涛声,带着一腔遗恨和无奈离开了健跳所。

    周围很静,偶尔有汽笛声飞过耳际。但这一切,无法干扰我翩翩的思绪,聆听脚下踩着残墙断砖发出的声音,那是千年余音,我踩着千年余音。那声音时而清脆,时而沉闷,时而铿锵,时而凄冷。当年哪个锥刺奄党,组织义军,武装抗清的黄宗羲早以成为历史记忆,而为人们熟知的却是满腹经纶、誉满全国的大学者黄宗羲。

远望山顶上蜿蜒石砌城墙,当年先人筑此石城抗击倭寇的雄壮场面,此时却布满着荆棘,丛生了荒草,仿佛因已存在了几个世纪而变成了废石一堆,又仿佛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向后人宣讲曾经的故事,向着涛声中回忆它逝去的旧影。这高高城墙下的石缝中深扎着灌木,这苍老枯瘦的树枝下掩映着的块石,枕着日夜不绝的琴江的涛声,注视着健跳古城历历往事。

    烟雨健跳所城,昨日的颓废依稀梦里,仓皇南逃的宋高宗赵构浩浩荡荡的龙船队和抗击倭寇的战场已成史迹;六百年故城风物长宜,多少英雄曾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洒下过热泪,如今只剩下些零落的片段。然而琴江涛声依旧,健跳所的城墙还是依然傲立,涛声中,仍时时伴随戚继光、张苍水、黄宗羲这些伟人的雄音在滋长。这声音由着狂舞的海风,滔滔的琴江水,飞扬了千百年,终于写进了琴江的履历。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此派生出的诸多关于琴江的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2008年1月26日於日新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 于 老 隅
后一篇:三门过年习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