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英汉语言对比学英语

(2010-03-31 09:51:48)
标签:

文化

分类: 它山之石

通过英汉语言对比学英语

 鲁东大学 滕延江

提到学英语,很多同学都会咨询有没有捷径可走,怎样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学英语的方法可谓多矣,各种报刊杂志也都经常刊发这方面的文章,诸如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何扩大词汇量,如何结合各类考试进行学习等等。但笔者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通过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以及它与汉语的异同,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与相异点,注意英汉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发挥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国英语”的出现,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要通过对比来学英语”这个提法是告诫中国学生,要分清英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要把二者混同起来,通过对比才能更清楚地认清两种语言的特点,才能对英语的某些特定的地道表达方式不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一、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学英语除了肯下功夫外,还要动脑筋总结英语特点,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同”和 “异”。找到了“同”就等于发现了两种语言中共性的东西,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不过,对比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注意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中“异” 的部分,这才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和儿童学习英语有本质的不同。小孩子学习语言靠模仿,有什么就学什么,接触到什么就说什么。而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进行逻辑思辨,能够进行对照和对比并在对照和对比中学习一种外语。我们本身已经有了汉语基础,那么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可以在对照对比中进行:英语中跟我们汉语相同的地方,停下来思考一下;跟我们汉语不同的地方,更要停下来仔细琢磨一下。
英汉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这两个概念。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形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靠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意合则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则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要;西方多用形合法,连接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英语侧重形合,是因为英语具有丰富的形式组合手段,诸如词缀、词形变化以及组织语言必不可少的表示各种关系的连接词;而汉语主要重意合,这是由于其语言本身是表意文字,语言结构形散而神凝。掌握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英汉翻译和写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学英语不能从本民族的角度去寻求对等规律,要加以对比,目的在于排除母语的干扰,学会区别两种语言的不同的惯用法,才能把英语学得更好。
二、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作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的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在该民族长期历史生活的积淀中逐渐形成,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无论何人进行何种方式的交际,都免不了受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与思维固然不同,但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汉民族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重大差异。汉民族的思维倾向于领悟式、形象的整体综合性思维,英语民族则偏重形式逻辑、抽象的个体分析性思维。因此,英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本民族和讲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缺乏对两者间差异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则难以与英美人士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甚至可能遭遇交际失败。比如说,许多同学在读《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21世纪报》(The 21st Century)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而在看外刊的时候,即使是对中文报刊里也有的同一件事的报道,读起来都会觉得很吃力,这是由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由浅入深,到最后再说重点。而外国尤其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这就是中国学生在读《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时感到很轻松的原因:尽管它们也是用英文写的,但是阅读时经常能让人感觉到思维方式是中国式的。这种“思维差异”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地感受、体会,积累英语中对各类事件的描绘和阐述方式,才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自如。
三、通过英汉语言的对比学英语
1. 语音层次上
语音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生对英语音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他的听说能力,以至于整体英语水平。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然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二者语音方面相似之处甚微,差异较大。学生的汉语语音知识与习惯势必会对英语语音的学习造成干扰,产生负迁移。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对新旧知识体系进行对比。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异。
分析声音可以从音高、音长等方面进行。汉语的音高与英语的音高相比显得更重要。汉语的声调和语调主要由音高变化而成。在音强方面,英语的重音一般指力的重音—重读音节,而汉语的轻音字就是由音强变化形成的。英语里清、浊音一般可以区别词义,而在汉语里则通常不能。另外汉语的声调一般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英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汉语则没有。汉语对元音的长短无任何限制与要求。汉语又是学生的母语。多年来学生们已养成了将元音随意拉长或缩短的习惯。这种习惯会被学生不自觉地带入英语语音的学习中,产生负迁移。有些英语单词的发音纯粹靠元音的长短来区别,如pull/pul/与pool/pu:l/,chip/。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经常无意识地将元音拉长或缩短,将这些单词读混。这便是汉语语音知识与发音习惯对英语语音学习的一种干扰,一种负迁移。这也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音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  音节方面,汉语声调起着区别和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汉语中的声调有很强的辨义功能,如yánjiū(研究)与yānjiǔ(烟酒)这两个词是靠声调来区别意义的。但是英语没有固定的音调。英语的声调起伏分布在语句上,而不是一个音节的固有部分。英语的单词,如果是两个音节以上的都有一定的重音位置,如果把重音念错,就会引起误解。如instinct/'insti kt/本能,/in'sti kt/充满的。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大量实践,并把两种语言语音上的差异作为训练的重点,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发音习惯,克服语音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现象,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对英语音位的辨别力与领悟力,才能得心应手地用英语进行交际。
2. 词汇层次上
汉民族的综合和英民族的细节分析的思维方法之别表现在语言上,即产生了英汉语对用词不同的倾向。汉语词义较概括,英语词义较具体。英语偏好用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偏好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如表示“走”这一概念,英语中有walk,stride,march,rush,stroll,saunter,limp,creep,tiptoe,wander,stumble等等词汇。而汉语却用慢走、大步走、快步走、快走、悠闲地走、一瘸一拐地走等等来表示。相应的,中国学生喜欢用“动词+副词”这一模式来表达,如walk slowly,walk quietly,walk unsteadily,walk quickly等,这在学生表达中屡见不鲜,需引起我们的注意。此外,语言具有约定俗成性,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如中国人比喻“很容易”时就说“小菜一碟”,英国人却说"a piece of cake",背单词时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点,把特殊用法和固定搭配作为背记的重点,光背基本词汇和基本用法是远远不够的。再比如“浓咖啡”,可能有的中国学生会说成"powerful coffee",或是"strong coffee",但英语中说的是"black coffee"; “强硬政策”的英文说法应该是"tough policy",但有许多中国学生会说成"strong policy"等,这正说明了语言学习中对比的重要性。
3.语法层次上
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文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逗号来连接两个句子,这种错误叫做溶合句。比方说:“他经常不打招呼就用我的东西,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两个句子是用逗号连接的,有的同学把它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就写成了"She always borrows my things without asking me,It is very impolite."用逗号连接两个英文句子显然是错误的。此句修改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把逗号改为句号,也可以保留这个句子中的逗号改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即 "She always borrows my things without asking me,which I consider is very impolite.",用"which"来指代前面的现象,这时这个逗号就用对了。而在中文里是可以一个逗号逗到底的,有时甚至一个段落只用一个句号,中间都是逗号。所以说,英语是非常重视语言的形式的。
4. 交际语用层次上
中国学生一般认为,学英语就要学好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事实上,即使是词汇量非常大,语音、语调、语法都没有问题,也并不能表明这个人的英语水平高。英语学习还要加上一个元素一一文化。所以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但是到了真和老外沟通的时候,却"quite at a loss"(不知所措),这是由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即使把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翻译了过去,但是文化上不对等,也是不行的。所以说,要学习一种语言,首先意味着要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即便能说英语,在交流中按中国的思维方式处事也难免产生误解。比如在中国,主客之间的相互道别通常都像拉锯一样。一个说:“你不要客气了,你不要再送我了。”另一个说:“我再送你几步路吧!没关系,我再送你一下。”如果直接把它翻译成英语应该怎么说?你会说:"There's no need to see me off." "Don't walk my further with me."这两句话语音、语调、语法都没有问题,用的词汇也不错,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失误。外国人送客的时候不会送了一程又一程的,只会站在门口说:"Bye,drop in again."对此中国人不习惯,所以会有失落感。所以说,这种文化上的错误比语言上的错误还要厉害,语言上的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是一种“载体”,是一种“情感”,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对说话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方法就是方法,它最终无法取代刻苦的学习。学习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老想找捷径的人是永远学不好的,要想学好必须定下心来打一场持久战。大家都说要学“地道”的英语。地道英语并不是什么玄远的东西,然而,它并不是一下就做得到的。
这需要我们常作英汉对比,日积月累,发现其中的特点和难点, 最终就不但能辨别出而且能掌握住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