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010-03-31 09:29:24)
标签:

文化

分类: 它山之石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接上篇

2、思维习惯不同,造成词义理解困难,进而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词汇的联想意义最能反映出思维差异,同时也对词汇的理解产生干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根据自己先前获得的文化经验和思维习惯进行联想。例如,当中国人谈到dog)时,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除了是个中性词外,主要具有褒义词的特征,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像“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13](P36)。再如,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象征,而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却成了邪恶魔鬼的象征。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体现,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fox(狐狸)在英语中指那些聪明、机灵的人,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狐狸阴险、狡猾、卑鄙的人联系起来。vinegar(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嫉妒联系起来,尤指男女关系方面时,称做吃醋,而在英民族的联想中是指人的坏脾气、不高兴、尖酸刻薄[14](P102)。如果生般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使译文费解。可见,思维习惯不同,对词义的错误理解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3
、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造成误译。
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以致在翻译中体现不出语态的变化,而造成误译。例如,“They were beaten, refused anything to read.”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就很容易误译成:他们受到毒打,拒绝阅读任何书籍。其实句中的“refused”是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应译为不准。再如汉语“2004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译成英语,若不注意到英民族强调客体,就很难译成“2004 saw a series of great events happened in China.”这种用时间作主语的符合讲英语人们口味的地道英语[15](P119)。又如信写好了,但还没有发出去。译为英语时,如果不清楚主客体意识,很容易译成“The letter finished, but it hasn’t sent.”其实应该译为“ The letter has been finished, but hasn’t been sent.”汉语说车修好了用英语表达时必须说“ The car has been repaired. ”用现在完成时态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碗洗好了必须说“The bowls have been washed.”“作业做完了必须说“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可见,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对译文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4
、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各异,影响译文质量。
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风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一定会影响译文的畅达。如“What I saw that day in Marrid was tame compared to what happened in Italy and Brazil when their two favoured teams was shamefully defeated in early rounds.”(《大学英语》第四册P.72),这句英文翻译时若不进行重新调整,译为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会让人觉得很蹩脚[16](P15)。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为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在复合句子中,英语的主语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而汉语则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把主要部分放在句末,即重心在后。例如“A stone smashed harmlessly on the ground when it dropped from the building.”(一块石头从那座大楼上掉下来,砸在地上,没伤着人。)这句话的重点是石头砸在地上,没伤着人,但用汉语表达时,必须把它放在句末,才符合逻辑。由此可见,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5
、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顺畅。
由于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其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而汉民族不太重形式逻辑,因而汉语的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在翻译中如果译者忽视了这种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得到的译文很可能会是英译句支离破碎,汉译句冗长板结。例如学得有趣,效率就会高;学得很苦,效率就低。这句汉语如果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原有的句式结构套译,就一定会译成“Learn with fun, efficiency will high, learn very drudgingly, efficiency will low.”这样成了既不合英语词法,也不符合英语句法的残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Learning is more efficient when it is fun, less efficient when it is drudgery.”又如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作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同样有悖于汉语表达法。这句话应译为玛丽两岁时丧母,所以不记得她。”[17](P23)。英汉语中有些表达形式看似极为相似,其实际含义很可能相差甚远。例如,英语“find one’s legs”如果望文生义地被译为发现自己的腿那就太离谱了,“find one’s legs”其实是发现自己的价值。类似的还有像拖某人的后退不能译为“ pull someone’s leg”而应译为“ set somebody back”“ pull someone’s leg”开玩笑的意思。汉语的隐形眼镜,英语称之为“contact lenses”,汉语侧重外形,英语侧重方式。英语中叫做“wall clock”的东西,汉语则译为挂钟,英语中的“desk clock”,汉语则译为座钟,一个侧重地点,一个侧重方式[18](P93)。由此可见,思维侧重点不同,表达形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英汉民族的交流的不断深入,对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研究,能使汉民族更深层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对汉民族有更深层的了解。因此,译者应当充分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熟悉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在翻译时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自然、顺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