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咏丹棱八景诗赏读
(2012-05-22 17:40:10)
标签:
彭端淑丹棱 |
分类: 诗词欣赏 |
彭端淑咏丹棱八景诗赏读
彭端淑咏丹棱八景诗(见《丹掕县志·乾隆版》巻十一下),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过去各个地方的文人雅士大多喜欢把一个地方的风物景色和名胜之地概括为“八景”或“十景”,以简洁的文字,记载在志书里面,用以妆点地方的景色。文人雅士们都喜欢挥毫作诗,泼墨题咏予以赞美。彭端淑作为丹棱一代宿儒当然也不例外。但在李朝正、徐敦忠所撰的《彭端淑诗文注》中却只收其所咏“丹棱八景” 四首,即:“白塔钟声”、“鹄岭晴岚”、“沧浪钓雪”、“济桥晚照”;而在2000年新版《丹棱县志》中除以上四首外,又收入了三首,即“大雅遗音”、“巽崖书院”、“龟山古桂” ;但尚有“白鹤儒林”未收入。今在此文中一并收入,以供读者 诸君赏读。
一、
忆昔建学时,仙禽聿来止。
翩翩耀宫墙,文采鲜以美。
【题解】:丹棱旧县城之东北隅(即今文庙处)原有一寺庙,因寺内古木参天林荫匝地,树上常有成群白鹤聚集栖息,每当朝夕之际,但见成群白鹤回旋飞翔于上,形成一幅祥和优美的画卷,故乡人便将此寺名为“白鹤寺”。明代成化年间知县陈镜将原南门笔架山下的孔庙(即俗称之文庙)迁建于寺内,并设学宫于此。白鹤,古人称之为仙禽,是一种吉祥长寿的鸟,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因学宫是培养人材的地方,全县的读书人都聚集于此。儒林,意思就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所以,乡人便将此处景色美其名曰“白鹤儒林”。当然“白鹤儒林”这一人文景观,如今早以荡然不存了,人们也只能凭借古人的诗句,想象当年的胜景了。
【赏读】:这首诗是一首登临凭吊怀古之作。诗人首先回忆了昔日的胜景,其后抒发了其景不存,而岁月悠悠,心怀惆怅的叹息之情。
“忆昔建学时,仙禽聿来止。” 一~二句,回忆过去迁建文庙兴办学宫的时候,白鹤便飞来这里栖息。“仙禽”:即人们对鹤的称呼。鹤为长寿之禽,且传说中鹤又常为仙人所骑,故称。“聿(yù)”:轻疾貌。止,栖息。
“翩翩耀宫墙,文采鲜以美。” 三~四句,写白鹤在学宫上空翩翩盘旋飞翔,在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的陪衬下,景色是那样的清新美丽。
“一去不复还,丹山空峻峙。” 五~六句,是写诗人的触景叹息,其哀惜之情让同感。明末文庙毁于战火,林毁鹤飞,只余下那高峻的丹山显得是那么的空旷寂落。“丹山”:即县城北面的赤岩山,因其山形如棱、山色如丹,故名。“峻峙(jùn zhì)”:高耸。
二、大
少陵客夔州,高吟追正始。
千载得涪翁,一变西昆体。
【题解】:大雅堂位于丹棱城南三里许。为北宋元符年间,丹棱名士杨素所建。堂内陈列刻有由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杜甫东西两川山峡夔州诗三百余方诗碑。元符三年九月,黄庭坚为之题名曰“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以记其事。“大雅堂”因此而以诗、书、碑三绝而名扬四方,并受到后代文人雅士的仰慕,“大雅堂”也因此而成为了丹棱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可惜的是大雅堂毁于明末战乱。《丹棱县志·杂事志》中,载有无名氏诗一首,诗云:“大雅堂倾久,遗音尚在兹。三巴盈耳目,千载感怀时。雨过江山丽,春来花鸟悲。少陵如可作,吾与再论诗。” 值得庆幸的是,现今丹棱县已于去年启动重建“大雅堂”这一宏伟工程,工程即将于今年九月竣工,届时千年“大雅堂”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眼前,我们相信重建后的大雅堂将成为丹棱一处新的重要人文景观。
【赏读】:这首诗也是一首登临凭吊怀古之作。诗中诗人称颂了杜甫、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寄寓了对毀损了的大雅堂深深的惋惜之情。
“少陵客夔州,高吟追正始。” 一~二句,写杜甫客居夔州,其间创作的诗歌学习并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
“少陵”:即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客”:客居。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四川,时间长达近七年之久。“夔州”:即今重庆奉节县。“高吟”:即高妙的吟唱。此乃对杜诗的赞美。“追”:追随。学习继承之意。“正始”:正其始。《文选·卜商<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刘良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 此处,代指《诗经》。杜甫客居四川期间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朮性极高的、优秀的心忧国事、关注民生、忠君爱国的诗篇,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美和评价。
“千载得涪翁,一变西昆体。”三~四句,写自《诗经》千年以后,又有幸得遇了涪翁,他极力变革当时诗坛上流行的西昆体淫靡浮华的诗风,使诗歌重新回归到传统的《诗经》的创作风格上来。“涪翁”:即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绍圣初,因新党谓其修史“多诬”, 贬官四川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西昆体”:是晚唐五代至宋代初期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创作上一味追求辞藻华美、内容空虚香艳浮靡、不关注社会民生、题材狭窄,诗情贫乏的作风,因而引起了宋代一批主张诗文革新的诗人如柳开、王禹偁、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强烈反对,对西昆体进行批驳和讨伐。他们主张在诗歌创作上要以杜甫的诗歌创作为榜样,并以各自的创作实践来予以纠正,终于使西昆体那种无病呻呤、香艳浮靡的诗风逐渐得以遏制。但到黄庭坚时,西昆体余风尚存,所以黄庭坚如前辈诗人一样,尊崇杜甫,主张诗歌要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
【意译】:少陵客居夔州,其间创作的优秀诗歌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自《诗经》千年以后,又有幸得遇了涪翁,他极力变革当时诗坛上流行的西昆体淫靡浮华的诗风,使诗歌重新回归到传统的《诗经》的创作风格上来。如今大雅堂遗迹早已毀损无存了,但是只要一听见人们说起它,在我心中就会引发出无限的遐想。
三、
文简善著书,筑室巽山下。
精心四十年,遗篇等班马。
赤壁垂琳琅,谁为后来者。
【题解】:巽崖书屋,亦名巽崖书院,旧址在丹棱县城北龙鹄山上。巽崖书院,为宋代蜀中著名书院之一。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李焘于绍兴年间所建。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李焘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华阳县主簿,但李焘却自谦才疏学浅,并未赴任就职, 而是在家乡龙鹄山上筑屋读书、讲学、著述于此,李焘将其读书之屋命名为“巽岩书屋”,并撰《巽岩书屋记》以记其事。至今龙鹄山上还保存有据说为李焘书写的“巽崖书屋”石刻遗迹。
【赏读】:这首诗同样也不是写景,而是一首怀古凭吊之作,在诗中诗人高度评价了李焘在史学上巨大成就。
“精心四十年,遗篇等班马。” 三~四句,诗人高度评价了李焘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上句写李焘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从事史学工作,开始搜集资料着手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史学著作。并为编撰这部专著几乎耗尽了李焘毕生精力。终于在淳熙十年(1183),李焘以一己四十年之精力,撰成九百八十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煌然史学巨著。下句是对李焘这部史学专著的高度评价。“班马”:即是对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诗人认为李焘的史学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等肩相比。
“赤壁垂琳琅,谁为后来者?” 五~六句,写李焘在丹棱历史上留下著多优美的诗文著作,然而谁个又能步其后尘取得象李焘他那样的成就呢?“赤壁”:即县城北面的赤岩山。赤岩山,为丹棱县得名之所在。这里代指丹棱。“垂”:留下。“琳琅”:这里喻优美的诗文和珍贵的书籍。晋葛洪《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琅於毛墨之端。”
【意译】:文简公李焘善长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曾筑建书屋于龙鹄山下。在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从事史学工作,以一己四十年之精力,撰成九百八十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部可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等肩相比煌然史学巨著。
四、白
塔势壮城西,迢迢入霄汉。
钟声出上方,清越随风远。
唤醒梦中人,回头思彼岸。
【题解】:白塔,位于县城西边。据方志记载,白塔始建于隋代仁寿年间(601~604)白塔寺内,距今己有1400多年历史。塔为正方四角砖尖十四层密檐式塔,塔中空人可沿梯旋转拾级而上塔顶。白塔原每级檐角之上悬挂有铜铃,铜铃随风摇动不时地会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叮当之声。塔顶悬铜钟一口,每当早晚,塔內清趆的钟声便会随风而扬,聆听 “白塔钟声”便也成为地方一景。遗憾的是白塔虽在,但铜钟早已不存了。
【赏读】: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
“塔势壮城西,迢迢入霄汉。” 一~二句,描写白塔所在的位置和雄伟高大的外形。意思是说雄伟的白塔矗立在县城的西面,远远望去高高的白塔仿佛耸立在云霄之上。
“钟声出上方,清越随风远。” 三~四句,写钟声。意思是说钟声从白塔顶上传出,那清脆悠扬且庄严的钟声随着风传向了远方。
“唤醒梦中人,回头思彼岸。” 五~六句,是写诗人聆听钟声时的感受。意思是说诗人想象当那清脆悠扬庄严钟声随着风传向远方时候,一定会惊醒那些沉溺于世间情欲俗务之中的梦中人,他们一定会憣然醒悟,去思考如何悔改努力向善,获得新生吧!“回头”:表示醒悟、悔改。“彼岸”:佛教语。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 《大智度论》十二:“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意译】:雄伟的白塔矗立在县城的西面,远远望去高高的白塔仿佛耸立在云霄之上。钟声从白塔顶上传出来,清脆悠扬钟声随着风传向了远方。我想那庄严的钟声一定会惊醒那些沉溺于世间情欲俗务之中的梦中人,让他们憣然醒悟,去思考如何悔改向善,获得新生吧!
鹄岭何逶迤,翩翩白霞举。
一夕微雨过,远色清如许。
独立向晴空,夕阳下山坞。
【题解】:鹄岭,龙鹄山,亦俗称之中观山。龙鹄山,位于县城北面十五里处。龙鹄山,不仅山形峻美、树木葱郁、景色十分秀丽,而且人文历史底蕴丰厚。龙鹄山在唐代即为川西南道教圣地。历史上有名的女道士成无为即在此修道,山上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唐代松柏铭碑和众多的摩崖造像、碑刻以及南宋史学学李焘主办的“巽崖书屋”遗趾等等文物。龙鹄山四周山峦起伏,春夏之际野花争艳,百鸟齐鸣,微风徐徐,松涛霍霍,溪流涓涓。每当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时候,便有岚雾之气在山间飘忽,时隐时现,其景致历来为文人雅士们所称道。
【赏读】:这是一首描写鹄岭晴岚幽美风光的清新明丽的写景诗。
“鹄岭何逶迤,翩翩白霞举。” 一~二句,意思是说鹄岭的群山是这样的连绵起伏蜿蜓曲折,山腰上不时地升起飘浮着片片洁白的云霞。“举”:飞起;飘动
“一夕微雨过,远色清如许。” 三~四句,意思是说忽然间一场微雨下过,远远地望去山色显得是如此的清新。
“独立向晴空,夕阳下山坞。” 五~六句,意思是说在群山怀抱中,但见高高的鹄岭耸立在朗朗的晴空下,远处的夕阳正缓缓地落下山坳那边。“山坞”:山坳;山间的平地。
【意译】:鹄岭的群山连绵起伏蜿蜓曲折,山腰上不时地升起飘浮着片片洁白的云霞。一场微雨下过,远远地望去山色显得是如此的清新。群山怀抱中,但见高高的鹄岭耸立在朗朗的晴空下,远处的夕阳正缓缓地落下山坳那边。
六、龟
种桂读书堂,天香飘十里。
堂空桂亦摧,寂寞荒榛里。
走马过龟山,蟪蛄声不止。
【题解】:龟山,在县城东三里许枫落寺附近。宋代龟山上建有武烈王祠,祠庙周围遍种桂花树,每当中秋来临之际,金风送爽,桂花飘香,前往观景赏桂的人络绎不绝,为我县宋、明时期著名景观之一。我县宋代名士杨明青年时期曾读书于此。但遗憾的是,物换星移昔日的桂林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是在县志上空留下这一让人遐想的景名。
【赏读】:这也是一首登临怀古凭吊之作,给人以沧桑凄凉之感。
“种桂读书堂,天香飘十里。” 一~二句,是回想当年之景况。意思是说当年龟山上我县宋代名士杨明曾读书的祠堂四周种满了桂花树,秋天满园桂花开放,那桂花的幽香常随风飘送到十里之外。
“堂空桂亦摧,寂寞荒榛里。” 三~四句,意思是说如今龟山上当年的读书堂早已荡然无存,那满园的桂花也摧毁无遗了;只留下空旷的一片废墟寂寞地埋没在荒草荆棘丛中。
“走马过龟山,蟪蛄声不止。” 五~六句,意思是说每当我路过龟山,只听见废墟上不停地传来蟪蛄的鸣叫。“蟪蛄”:蝉的一种。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
【意译】:当年龟山上我县宋代名士杨明曾读过书的祠堂四周种满了桂花树,秋天满园桂花开放,那桂花的幽香常随风飘送到十里之外。如今龟山上当年的读书堂早已荡然无存,那满园的桂花也摧毁无遗了;只留下空旷的一片废墟寂寞地埋没在荒草荆棘丛中。每当我路过龟山,只听见废墟上不停地传来蟪蛄的鸣叫。
七、济
野鸟集前林,遥山递隐见。
落日下济桥,明霞江上绚。
余光收不尽,化作江烟散。
【题解】:济桥,即普济桥,取佛家“普济众生”之意而名之;因桥位县城西门,亦称“西门桥”。如今此桥几经折建,早已原貌无存。(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第166页《丹棱八景之四》注〔17〕:“济桥,位于丹棱城西一华里处的白塔村,又名三元桥。已毁。” ――― 此注误也。)据《丹棱县志》载,普济桥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至今已经四百多年了。桥横跨龙鹄溪,桥下流水清澈,鱼翔浅底,桥上有桥楼。夏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龙鹄溪上,桥头凉风习习,落日和普济桥的身影都同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形成一道幽静祥和的自然风景。
【赏读】:这是一首描写夕阳余辉下济桥幽美风光的写景诗。
“落日下济桥,明霞江上绚。”三~四句,意思是说此时落日的余辉映照着济桥,那明艳的晚霞倒映在桥下清澈的江面上是那样的绚丽多彩。
“余光收不尽,化作江烟散。”五~六句,意思是说时近黄昏,夕阳西沉,江面上几缕尚未收尽的余辉,已慢慢地化作淡淡的烟光渐渐地随风散去。报之评:“‘余光收不尽,化作江烟散’ 两句,比‘佘霞散成绮’更淡远。”(见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丹棱八景之四》注〔1〕)
【意译】:傍晚时分站在济桥上,眺望远处,但见成群的鸟儿盘旋栖息在前面的树林上,远处一座座青山隐约可见。落日的余辉映照着济桥,那明艳的晚霞倒映在桥下清澈的江面上是那样的绚丽多彩。夕阳西沉,江面上几缕尚未收尽的余辉,已慢慢地化作淡淡的烟光渐渐地随风散去。
八、沧
野外行踪绝,沧波冻欲结。
皤然一老翁,持竿坐超忽。
凫雁湿不飞,天寒满江雪。
“皤然一老翁,持竿坐超忽。”三~四句,意思是说此时却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神态高逸仿佛超然世外地手持钓竿踡坐在岸边。“皤然”: 鬓发花白的样子。“超忽”:遥远貌。这里引申为精神高逸貌。
“凫雁湿不飞,天寒满江雪。”三~四句,意思是说天空中雪花纷飞,天气是这样的寒冷,堰边那些水鸟因羽毛被雨雪润湿也无法飞起。
【意译】:由于寒冷野外早已不见有人行走,沧浪古堰的水面上似乎已凝结起了薄薄的一层冰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却踡坐在岸边神态高逸仿佛超然世外地在哪儿垂钓。此时但见堰边那些水鸟因羽毛被雨雪润湿也无法飞起,而江面上又弥漫着满天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