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懊恼词》赏读
(2012-05-17 16:51:03)
标签:
彭端淑懊恼词杂谈 |
分类: 诗词欣赏 |
彭端淑《懊恼词》赏读
南山种豆翁
盛年嬾读书,头白方知悔。
千卷列我前,浩瀚同沧海。
览之未盈篇,精气已先馁。
记一不记十,焉知性灵改。
感此心如擣,立身苦不早。
长安诸少年,魂丽骋奇藻。
富贵俯拾遗,意气凌青昊。
而我复为何,陈迹穷搜讨。
缺月无重轮,春华不再好,
我才本就衰,人情方厌老。
寄语后来人,慎勿歌懊恼。
【题解】: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彭端淑执教于成都錦江书院期间,时年彭端淑已七十二岁。懊恼,即悔恨、烦恼之意。此诗意在假以己身为例,警训后生学子,要趁年少精力旺盛时珍惜光阴勤奋读书,切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成九评说此诗:“宿有此怀,未能道岀,今日读此,感我独深。”
【赏读】:全诗共二十二句,可分作三层。
第一层:1~8句。点明题旨,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认真读书,老来则必定会懊恼悔恨。
“盛年嬾读书,头白方知悔。”:首起两句便点明题旨。盛年,指少年时。出自于陶渊明的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古人语中的盛年,大概就是指20岁以下,16岁左右人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的这段青春大好的时期。嬾,同“懶”字。而这段时期如果一个人却懒于读书,等到他满头白发年纪老大之时,就会懊悔不已。
接着在下面四~八句,诗人以亲身体会例举了人在年纪老大时读书之困苦。
“览之未盈篇,精气已先馁。”:盈篇,满篇。盈,作满讲。精气,指精神。馁,《说文》:“饥也。”这里作不足讲。书海无边,要读的书是这样的多,但是此时自己连一篇都还没有看完,就感到精疲神倦了。
“记一不记十,焉知性灵改。”:焉知,怎么知道。性灵,聪慧。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初,朱崖李太尉有乐吏廉郊者,师於曹纲,尽纲之能。纲尝谓侪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灵弟子也。’” 不仅书读不下去,而且人的记忆力已大不如从前,现在是记得到一就记不到十,怎知道原有的聪慧早以改变而再也不复存在了。
第二层:9~16句。通过与他人境况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认真读书,老来则必定会懊恼悔恨。
“感此心如擣,立身苦不早。”
心如擣,形容心里非常忧虑。擣,捣的异体字。立身,即树立自己一生的事业。人到老年方思读书,但书又无法读下去,此时此际,想到这些,心中便会感到非常的忧虑,自己为什么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树立起自己人生的理想并打下坚实的事业基础。
“长安诸少年,魂丽骋奇藻。” 长安,京城。这里长安并非实指。魂丽,精神美好、饱满。骋,驰骋。这里作写讲。奇藻,奇丽的文辞。此时引发诗人心中伤痛的原因,不仅仅是因自己的现状,而且还有与他人境况相比落差之巨大而引发的。你看现在京城中的哪些青年才俊,他们个个都精神饱满,人人都能写出奇丽的文章。
“富贵俯拾遗,意气凌青昊。” 拾遗,拾取。青昊(hào),青天。因为这些京城中的青年才俊,他们获得功名富贵好象俯下身子就能捡取一样,所以你看这些人个个都一副意气凌云,踌躇满志的样子。
“而我复为何,陈迹穷搜讨。”陈迹,过去的事迹。这里指经书。如《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 搜讨, 谓深入研究探讨。 相比这些长安少年,而今的我还在做什么呢?年纪老大了的我却还在哪里忙着埋头去苦苦读书!
第三层:17~22句。揭示作诗目的,教诲年轻学子要珍惜时光,努力学问,切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缺月无重轮,春华不再好。” 缺月,不圆之月。 缺,残也。重轮,日﹑月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圈,亦称为珥或晕。《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日月重轮珥食:日月之外又现光圈一二重,谓之重轮。”春华,春天的花。这里喻青春年华。这两句的意思是,天上月亮残缺了就不会有月晕,人的青春年华一旦逝去便不会再来。
“寄语后来人,慎勿歌懊恼。” 最后两句点明作诗目的。诗人希望后来的年轻人,要吸取他的教训,千万不要象他一样年纪老大了才在哪里叹惜懊悔!
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清史列传·彭端淑》称他:“幼而颖异,十岁能文。” 可见其自幼聪敏颖异,才华出众。因此诗中所言,显非本人行为。这里诗人不过是假以己身例举老来读书之困苦状,意在警醒后生学生。诗人作此诗时,已是以七十多岁的高龄,正掌教于成都锦江书院。诗人掌教锦江书院前后共计约二十年时间,在此期间,诗人以广博的学识,全力于教书育人。蜀中著名学者如李调元、李鼎元、张翯、姜锡嘏、钟文韞等皆出其门下。可以说彭端淑在其晚年将其全部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
彭端淑这首《懊恼词》与汉乐府《长歌行》有着异曲同工之作用。汉乐府《长歌行》是借物言理,用葵叶上待日晞的朝露、春荣秋枯的万物,东流到海不复西归的百川来比喻说明人年华易逝,年轻人要及时努力,否则便会老大徒伤悲。而彭端淑这首《懊恼词》则是以己为例,现身说法,则更具针对性。今天我们再读此诗,诗人在诗中的谆谆教诲,与诗人四十六岁时作于乾隆九年(1744)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一样,于我们,尤其是年轻人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