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能够抵达的远方(2):成长需要狠狠的逼自己一把
(2016-04-08 14:18:45)| 分类: 《寻找能够抵达的远方》 |
这几天,我观察了同学们的上课状态。客观的说,大部分表现的较好,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高考,人也坐在教室里,但是却并没有十分用心的迹象。
如何让每个同学在形式上选择高考,在思想上也选择高考,就成了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是认识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不仅直接影响我们高考备考的效率,而且也终将影响每个同学个人高考目标的实现。
之所以会有这些情况,不排除的可能是有部分同学选择参加高考这个决定有些草率。选择高考,从形式上看,就是填一个表,但是在填表之前,同学们需要做的是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看自己从内心里是不是认可这个目标,当然,对高考备考的严肃性、挑战性必需要有充分的预估。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大家可以找往届的学哥学姐了解,也可以找信任的老师去沟通。
这些工作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需要做的,当然,如果你在选择的时候并没有这样去思考,现在再补上,也不算晚。思想指导行动,只要每个人做好了这些工作,你就知道了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要朝哪儿去,将来将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结果。
除了选择草率这种情况可以导致行为上的懈怠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部分同学个性中的懒散因子造成的。懒散或许是人的一种本性,能坐着绝不选择站着,能躺着绝不选择坐着,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这种人之常情面前,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因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求,当过兵的许多人都能保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觉得同学们应该从我刚才举得自理里面受到启发。那些上课选择散漫的同学,你的理想到哪儿去了,你的目标到哪儿去了?
当然,除了这两种原因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在我看来,我们都需要狠狠的逼自己一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在这里给大家找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据说,挪威人喜欢吃活着的沙丁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且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大,我们需要的只是故事里蕴含的哲理:鲶鱼在搅动沙丁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沙丁鱼存在的可能。
也许,人的生命里也需要这样的一条鲶鱼。因为,人其实在骨子里都是懒惰的,长期没有什么逼着自己,颓废成一个庸常的人是早晚的事。
只是,这样的鲶鱼要到哪里去寻找呢?
在我看来,那就是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具体的任务,比如每天去记五个单词,每天用十分钟的时间做两道数学习题。利用这些可以量化的任务,逼迫自己不去瞎想,把自己的注意力、精力投入到行动中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