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盏暖暖亮亮的灯
(2013-06-05 19:28:40)
标签:
普通人驴车严严群体而是 |
本文已被《教育导报》7月2日4版读书周刊刊载,谢谢编辑。http://jydb.newssc.org/html/2013-07/02/node_263.htm
刊发时,题目改为《照亮学生成长之路----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在漫漫长夜中,一盏蜡黄的孤灯,不屈的挣扎着,努力划破了浓浓的夜色,为人类带来一丝光明……
千百年来,穷乡僻壤的夜晚中,这样一盏微微闪烁的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经典的意象。每当人生不可避免的遇到生活中的逼仄的时候,这盏暗夜里的灯总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它不仅能时刻提醒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内心里亮着灯,时刻保持内心的光亮和温暖,而且还提醒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光和亮指引别人前进。
在《一盏一盏的灯》中,吴非老师显然是继续沿用了这个意象,不过,他更进一步,把教师对学生的引领比作了在暗夜里能指引人前行的灯,在序言中,他这样写道,“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很明显,吴菲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标杆,是一盏指引他们前进的灯。
这样利用比喻的手法对教师职业进行解构,并不新鲜,但是,能够像吴非老师这样比喻的非常贴切却不多见。常见的把教师比作是蜡烛、是园丁,甚至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想刻画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职业的辛劳以及教师职业的伟大。实践证明,这些比喻是错误的。这是因为随着这些比喻的深入人心,无论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还是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理解,片面的夸大教师的某一职业特征,不仅影响了教师群体对自己职业的理解,而且还扭曲了人们对教师群体的职业期待。相比之下,吴非老师把教师比作是指引学生成长中的灯显然就好许多,至少是它并不会让人觉得这是针对教师的一种假大空的标签,而是觉得这是在对教师职业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形象刻画。
那么,教师应该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呢?
对于教师这盏灯,吴非老师说,“你(教师)亮一点,他(学生)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我们并非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
然而,在《一盏一盏的灯》的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中,答案似乎更加具体,这六十多篇故事,感觉就像是六十多个藏着珍珠的贝壳,一篇篇的故事中,总能让人像在暗夜里看到远处的灯,隐约闪烁闪烁着希望和智慧的光芒。比如,在《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主动放弃了比赛名次的教师;在《每个儿童都是珍贵的唯一》的中,我们看到了为剥夺九名学生参加骨干教师展示课的资格而自责难受的教师;在《山间小道上的驴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躺在驴车上的教师,被学生的爱感动而痴爱学生的故事……也许,吴非老师就是想用这些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的美,教师的爱,还有教育责任,告诉读者教师是一盏暖暖亮亮的灯,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学校的首要任务的不应该是培养成功的人,而是培养正常人、普通人吧!
《一盏一盏的灯》作者吴非,2013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