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嘉忆英国《泰晤士报》数理逻辑计算技术四眼先生 |
几乎就在英国《泰晤士报》公布世界大学排名的同一时刻,有媒体报道了从来不见经传的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刘嘉忆因为成功攻克了多年未解的数理逻辑学方面的国际数学难题。消息传来,人们心奋不已,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心存遗憾:在为我国那么多不差钱的“985”、“211”大学里数以万计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中,唯有刘嘉忆敢于攀登高峰,要是刘嘉忆的成功难以复制,那该多好啊!
只可惜,这只是众多善良的人们的美好愿望。追踪英雄刘嘉忆的成长的足迹,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我国当前的大学环境下,刘嘉忆并不带有普遍的意义,只是一个特例。
首先,是因为国内心存理想,专心钻研学问的大学生不多,没有很有实力的后续梯队。我们注意到有媒体在报道刘嘉忆的时候,说他“每天背个双肩包,像上班一样,一早就去图书馆,有时可能要到下午才能见到人,一回来,准会带上一大堆全英文数学书籍,常常捧着看到深夜”,甚至直接把他称之为“神游在数理逻辑领域的“独行侠””。在这里,“独行侠”的描述,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亮点,他反映了刘嘉忆式的愤然不顾周围喧闹浮躁,而平心静气的做自己的学问的学生的稀。审视我们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一些学子要么是与世沉浮,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是浑浑噩噩,既无远大理想,又无斗志,怎么可能破解世界难题呢?
其次,国内大学生能够淡泊名利,一心追求学术的大学生不多。据媒体报道,2008年刘嘉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按说,有了能破解国际难题的扎实的数学基础,刘嘉忆应该在同学面前崭露头角,但每次数学考试,他的成绩并不拔尖。同学们说刘嘉忆当时在数学领域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不太在意学校的每次考试,更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山露水。而反观我们的校内的大学生,在就业的压力下,被称之为还在搞学习的人不是考证族,就是考研族,又有谁和刘嘉忆一样,能不被这证那证束缚,广泛的涉猎知识,为自己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纵观刘嘉忆成功的背景,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特立独行的刘嘉忆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虽然刘嘉忆并不带有普遍的意义,只是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一起特例。真希望,国内的天之骄子们能够从刘嘉忆的成功故事中,有所领悟,从而成为新的奇迹。
前一篇:我为什么要坚持写博客?
后一篇:写在博客访问点击突破500万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