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教育四眼先生高考作文高考制度志愿填报 |
在职业规划理论中,高考以后的志愿填报以及专业选择是作为一个人人生职业的第一次定位的。因此,依据自己的分数,根据自己对相关大学、专业的了解,填报志愿非常重要了。当然,如果能从过来人的身上得到填报高考志愿的经验,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在此,笔者根据多年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经验,总结一下高考志愿填报前必须知道的四条经验。
填报志愿之前必须对自己预备填报的专业做足功课
这条经验似乎是废话,但从历年的情况来看,却有太多的孩子栽在这条经验上,因此并不显得多余。比如,有学生喜欢计算机专业,凭孩子的成绩,只要高考正常发挥,考取国内知名院校计算机专业也不成问题。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择了一个专业名称里有“信息技术”的专业,可等到学校报到了解了情况以后,家长和孩子傻了眼,这根本不是他们想的计算机专业,但是此时再懊悔也是无用了。其实,像这种类型的学生,在选择志愿的时候,只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通过大学的网站、媒体的政策解读、学校老师的志愿填报辅导等途径,对所报专业进行深入挖掘,问问到底在大学四年中将要学习哪些科目、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如何给自己准确的定位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了解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也是填报志愿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然,这也有章可循。如果在高三备考中的“一模”和“二模”表现比较稳定,则考生可以可以凭此找准定位,并为合理填报高考志愿打下扎实基础。如果两次考试成绩波动很大,或者考生认为在两次模考中都超水平发挥或都发挥得不理想,没有考出自己真实水平,那么到底该怎样通过这些“有水分”的参考分数来定位自己填报志愿呢?其实,这也很简单,只要考生弄清楚自己“跳一跳”能考上什么学校,正常发挥能考上什么学校,万一考试时发挥不佳,自己的保底学校又是哪一所之后,就好办了。考生的志愿填报应把握在第一志愿,考生不要填上“高不可攀”的学校,第一、二个志愿应是学生能拼搏进的、也许通过考前一个月复习就能考上的学校;第三个志愿应是根据自己水平,保证能进的学校;第四个志愿就要为自己保底了,选择一个低一档的学校,防止自己在考场上发挥失常。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父母的期望有偏差时,家长和孩子应充分沟通
考生填报志愿,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是幸福的。可遗憾的是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遇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和父母的期望有偏差的情形。比如,有位考生的父亲在电力这个行业做得不错,也希望孩子在填报志愿时选择这个方向的学校和专业;偏偏孩子对电力等相关专业毫无兴趣,却对动漫了如指掌,也希望能将自己的这份兴趣爱好转变成今后的职业。父亲得知后又气又急,气的是自己不了解动漫这个专业,不知道孩子今后的前途会如何?急的是如果孩子选择了动漫专业,在当今就业难的背景下,毕业后自己完全没有办法为他的就业“搭桥辅路”。这该怎么办呢?
其实,家长和学生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希望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学生不妨保持冷静,相互沟通,共同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出路。作为家长的,不妨“放下身段”,多了解动漫专业和就业方向,不要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当孩子的呢,也可主动为家长提供一些资料和数据,让父母相信这个专业是有发展前途的。
实力临界的“临界生”不妨选择外地求学
由于高考录取按批次、按志愿录取,因此,必然存在一些实力临界的考生,也就是说高考中,如果发挥得好可以进一个不错的“一本”,但要是“一不小心”,跌进“二本”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这些学生在填报时也相应地变得“模凌两可”,难以下笔了。的确,对于“临界生”来说,填报志愿也许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不过,根据多年的经验,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这些实力临界的“临界生”不妨在不降低志愿批次的情况下选择外地求学。因为外地院校一般在所属地以外的的确招生人数不多,因此,面临的竞争也相对较低,许多时候这些院校会因为报考人数不足而被降分录取,这也就是常说的要敢于闯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