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育投入目标回归教育公益本质
(2011-03-12 09:37:09)
标签:
教育 |
据资料介绍,国际通用的方法是用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教育发展水平。世界平均比例为4.9%;发达国家平均比例为5.1%;欠发达国家平均比例4.1%;在128个计算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国家中,中国仅排在第104位。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不过这一目标没有实现。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但是教育投入水平一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最新一期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说,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18年未实现,欠账超过1.6万亿元。
尽快将教育投入比例增加到国家要求的水平,偿还教育投入欠账,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财政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财政部门将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确保目标实现。值得关注与期待。笔者期待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财政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偿还教育投入欠账,早日实现教育投入目标。同时,笔者更期待,把教育投入的钱用到刀刃上,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遏制教育乱收费,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还原教育公益本质。
当然,教育投入目标关键在落实。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努力,在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在我看来,如何用好新增教育投入比增加教育投入本身更重要。这不仅要加强教育经费经济审计,避免教育投入经费跑冒滴;也要防止教育经费只为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不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如果说高等院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的话,基础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资源根本不应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别。在义务教育投入的问题上不能厚此薄彼。
虽说教育部明确要求均衡义务教育资源,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把新增义务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但是,地方政府基于教育政绩的需要,并不愿意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建设,因为名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容易出成绩,而薄弱学校投入欠账太多,见效比较慢。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名校身上。由于名校与薄弱学校投入、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薄弱学校招不到学生,优质学校爆棚的局面。
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活动。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补充,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有所改观,还有公立学校硬件设施配置因为豪华受到质疑。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方面的差异。笔者注意到,现在谈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多停留在给薄弱学校补充硬件设施的水平。如果说硬件设施重要的话,学校领导班子、师资力量与教育氛围等教育软件也很重要。
因此,要真正坚持教育公益性与普惠性,积极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增加教育投入,而且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微观角度对教育投入资金分配使用做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可能会掏空增加教育投入的惠民灵魂。让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成为疑难杂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