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本是快乐的
(2009-10-07 00:24:13)
标签:
杂谈 |
毋庸置疑,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的教育无论乡村或是城市都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仔细的去分析这种繁荣的教育的背后,就可以发现当前教育出了问题:不管是媒体的报道还是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观查,我们都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下,害怕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毫不理会孩子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毫无顾忌的侵占、挤压孩子的娱乐时间上补习班、兴趣班......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对教育存有忧患认识的人士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四处呐喊、呼吁,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个案一,据报载,今年暑假,5岁女孩王君怡(化名)的父母花1.5万元报了12个兴趣班。从放假第一天起,小君怡天天在各个班之间连轴转,开学后的周末也要上兴趣班。“十一”前,君怡受不了这样的“厚爱”,终于“崩溃”了——经常用手、头撞墙,手上还被撞出血,吓坏了的父母赶紧带其到湖北省中医院接受心理治疗。(现代快报10 月 6 日第A12版)
个案二,3月17日晚,河南省素质教育示范性高中之一的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中里,成绩并不错的高三女生小蓓(化名),从5层高的教学楼上翻身跳下。而当小蓓在医院接受手术的同时,该校另一名高三女生晕倒在了课堂上。西峡一高发生的另一起事件也同样在当地被传得沸沸扬扬:2008年12月15日上午上第一节课时,该校排名全年级第五的复读班学生小勇猝死课堂。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许多人发出了质问:小蓓为何跳楼?小蓓她的同学又为何晕倒、猝死? 而许多家长认为,该校一天近1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是造成这些事故的重要原因。
现象一,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孩子的父亲说,双休日两天是一家人最忙的时候,奥数、作文、英语、钢琴、陶艺、航模……安排的满满的,晚上七点到家,还要做学校留的家庭作业,双休日两天就像是在打仗。妈妈去陪着上课,爸爸在家不仅要准时做好午饭和晚饭,以免孩子不能按时上课和作息,还要给孩子大人洗干净一周来的换洗衣服并确保孩子的校服晾干。双休日是父母最累的日子。
现象二,在地铁里,一位一手拿面包一手拿牛奶的父亲猫腰在坐着小马扎背着大书包的睡眼惺忪的孩子面前,孩子要“干的”,父亲马上递过去,孩子吃干的“噎”的慌了,牛奶马上递过去。
现象三,在上学的高峰,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妈妈回头对着坐在后座上的孩子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英语单词,孩子一遍一遍的复述。“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妈妈回头说。
如果这些个案让你感觉具有偶然性,那么这些现象在你我的身边就一定具有普遍性。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现在这样牺牲孩子们的童年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人才吗?
据sina教育频道汇总的状元学习经验(百位状元这样学)的介绍,其实高考状元并不是把自己的一切时间都放在学习上,而是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遵循学习规律,顺性而为。但可悲的是许多人对此视而不见,甚至是对这些纯朴的经验产生怀疑,认为这是那些高考状元们面对记者们的追问而做出的一串胡言乱语。而另一方面,观察我们周围的家庭,不难见到,那些与父母(或单亲抚养人)保持亲密关系的孩子,成为他们父母生命和意志的衍生物,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而那些来自“冷漠家庭”的孩子们,虽然很容易确立自我意识并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却通常被认为具有“反社会”倾向。就这样,中国的许多孩子在这两种情形之间,迷迷糊糊、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应当怎样在亲情(及各种义务)与个性(及各种权利)之间保持某种“健康的平衡”--既不因亲情而丧失个性发展的机会也不因个性张扬而远离主流社会,从变成了父母私人的一部分,成了他们肉体和心灵的自然延续,变的奴性十足。
而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很显然学校教育是无能为力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今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单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各个领域,需要人们觉醒、配合。但可悲的是我们目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人仅仅寄希望于教育行业内部的改革,认为改革就可以革掉应试教育,让孩子们从此快乐起来。殊不知这种想法过于天真,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行业内部的事情,当人类习惯于把什么都寄希望于改革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式思维在作怪。每天总认为我们是在发展,当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圣旨时,改革成了我们不得已的一种“被发展”的发展。
其实,教育原本是快乐的、简单的。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用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别人灌输你的)去了解一下,什么才是人类最好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什么,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学习规律,一切教育都可以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