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据报道
鲁迅生活在民国初期,面对着国家与名族的内忧外患以及国民的愚昧、麻木、落后,先生很痛心、愤怒,于是他以拯救民族前途为己任,操着不太正宗的白话,用寓意深刻作品来教化大众。现在在脱离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再来读这些作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事实。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难我们就不去学、就不去读,因为在精神生活贫乏、媚俗当道的今天,再去沉下心来读一读这些文章,用经典抚慰我们迷失方向的心灵,难道比热议酒井法子为什么要失踪,某某明星昨天晚上和谁在一起更有意义吗?“媚俗是存在于忘却的中途停歇站”,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一些先知先觉的人们,从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把大众从沉睡中叫醒!
那么,鲁迅的作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认为文字晦涩,很难读懂呢?
回想起我们上语文课时候的情景,许多人都会记得当学到鲁迅作品的时候,老师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敲警钟,渲染鲁迅作品的特殊,在心目中留下鲁迅作品重要,但是难度大,理解不易的特殊印象,或者是老师害怕学生应付不了考试事先死板的、教条化的先入为主的给作品贴标签,让学生很难二次理解,时间久了,学生也就只会贴标签、人云亦云。因此,有的学生就视鲁迅作品为畏途,甚至妖魔化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然而这恰恰是我们读先生的作品少了,没有把握住鲁迅先生作品的精髓。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经典,除了有很高的思想性之外,还因为他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百草园、社戏是那么迷人,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杨二嫂、闰土、孔乙己等人物更是形象鲜明,特点突出,读后让人终生难忘,许多作品都是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了一部经典的完美特征。然而,这些优点有的时候恰恰变成了弱点,这样深沉到位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比较难于理解,而一些一线老师讲解的时候的过教育化又雪上加霜,抹杀了人们应有的情感体验。
鲁迅,毋庸置疑他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大师之一,然而在今天却成为当今中学生的三怕,作品面临删减的尴尬,所以,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的过教育化对鲁迅形象的妖魔化以及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理性与思辨与当今的媚俗、嘻哈的时代背景的冲突。
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更需要鲁迅,每个人更应该多读一读鲁迅的作品,学学他胸怀民族与未来的忧患意识,学学他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抵制浮躁与媚俗。
四眼先生参加了教育博客大赛,欢迎网友们投票支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