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九山李
九山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90
  • 关注人气:1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课改的七点反思

(2013-11-21 13:52:19)
标签:

课程改革

七点思考

人才

考试

教育

分类: 教育观察

    2007年,北京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后,又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从那年起我全程参与了区县课程改革的工作,6年工作中时刻充满着期待,又面临着无奈。

    昨天在门头沟龙泉宾馆召开了北京市项目总结会,6年的时光就这样眨眼间过去了,有时想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但在专家和领导的强力推动下,完成了一个个计划,完成了一个个总结,感觉有些疲惫。有时我想我们太顾着赶路了,遗忘了许多珍贵的东西。

      上午听方中雄院长做《以创新突破瓶颈,以制度固化成果》的专题报告,他按照确定的七大研究主题:特色课程体系、教育管理机制,高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优质资源建设,学校管理创新全面总结了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的过程,采取的策略,得出了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完成“理论-实践-制度”的系统构建,初步形成三级课程整体建设的区域性知识。

   (二)具有首都特色的三级教材体系雏形已成,为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根本性支撑。

   (三)课堂教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着力构建“革新的教学”

   (四)学校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学生指导模式更趋多样,家校合作成效显著

   (五)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与实验迈出扎实一步

   (六)创新中小学教育科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七)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建设日臻完善

   (八)实施三步走战略,加大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引进

 

   下午有幸听取了六位专家对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建议,他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区县下一步课程改革的开展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对课程改革有自己的七点思考:

     (一)课改的理论基础。课程理念来源于国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国如何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理论传统去完善与修正,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走,教育理论的创新很重要。

     (二)课改的动力问题。课程改革采用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一种运动,造成了改革主体学校干部教师参与不足,永远在跟着走,导致改革的深度不够,动力不足。要把学校教师参与放在第一位,尊重教师的实践与创造。教师不能仅仅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他们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导者,让自下而上的改革也成为永恒的动力。

     (三)教育实验的问题。改革总有成功与失败,但教育的改革有其特殊性,谁也不能拿孩子的未来做为赌注,因此课程改革要慎重,但又不能畏首畏尾。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敢于进行突破性的实验,敢于承认并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胆子要大,但要注意一些配套的措施,步子要稳。北京课程改革很稳,因此缺少一种引领全国性的创新。

     (四)课堂教学的突破。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谈论课堂教学永远不会过时。教师过于关注了怎么教(完善教学方式和技巧),缺少对教什么的思考和学生怎么学的关注。在我们的传统中,教什么从来不是一般老师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有谁思考了这个问题,他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韩愈、朱熹、王阳明就是思考并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伟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什么知识最有用,孩子是如何来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每一个教师的思考。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现在的学习已经不能简单地固化在课堂,不能简单地传授知识,正如“学习”一词,不仅强调过程,更强调一种结果,重在“习”。学习重要的是行为的改变,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要把整个社会当做学生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大课程观念,并且善于去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六)大数据时代的学习革命。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教育的形态,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出现,大工业革命,录音录像、电脑的出现都引起了教育形态的革命。如今信息化带来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教育形态将发生改变,教育需要做好应对,个性化学习将与班级授课制形成良好的互动。

     (七)考试与评价。这不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但是却影响着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涉及到更多利益与权力的分配均衡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突破的论述。寄希望于真正实现“管办评”的分离,真正实现人才选拔的多样性,形成人人都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