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理论色彩比较浓,严谨的语言学分析,不愧是德国人的著作。作者是wolfgang
Brezinka,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最主要的著作就是《从教育学到教育科学》(1971)和《元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基础导论》(1978)等。
作者在中译本序言中提到,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有关教育学文献中常常缺乏准确的概念,因为没有准确的概念、明晰的思想和文字也就是无从谈起。在中国古代学术大部分时代缺乏明晰的概念,造成语义的模糊,也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其实在《论语
子路》中就有关于名正言顺的说法:“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在这本书中,特别提出并试图澄清教育科学的三个基本概念:教育、教育目的、教育需求。作者引经据典多层次分析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比国内一些喊口号的教育书籍来说,枯燥了许多,需要仔细思考的地方就很多,我读起来也颇感吃力。
今天我就摘抄作者梳理的关于教育的六种代表性的解释:
一、德国教育家鲁道夫
洛赫纳:“教育是一种既有一定计划性,也有一定随意性,但无论如何确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它以青年或成人为对象,以提供给个人生活帮助,将个人引入团体生活和传播团体文化为目的》”
二、法国人类学家爱弥尔
涂尔干1911年指出:“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还不能成熟地应对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是在孩童时期为青年一代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创造条件,并使之在上述方面达到政治社会的统一性和以特殊方式而产生的特殊环境所提出的要求》”
三、美国人约翰
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通过使未成熟者参与其所属团体的生活而引导并确保其发展的社会功能,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中断的生长的过程,教育是经验的再构和重组,它增加了经验的意义,增强了引导或控制经验过程德能力。
四、荷兰人朗格菲而德认为“作为名词的教育,包括了那些促成作为一个精神健全之成人之所以称为现在这个样子的所有因素。而作为动词的教育,则仅仅是其中一个有限的部分,是一种鉴于并针对学生的行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强有力的手段。”
五、英国人理查德 皮德斯
认为的教育更是复杂和含混。他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个指称某一类特殊工作的概念,在许多情况下,它指出了上述工作或过程必须适应的相关标准。在这里他试图总括有关教育的所有说法,因此显得矛盾重重。
六、苏联教育家,也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