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理论方面,我基本上是一个门外汉,但不断的学习是我的强项。最近读了于泽元博士的〈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一书,收获颇多。
1、明白了课程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正如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所认为的包括了教师、地方学区所赞助的团体、州教育厅或州学校官员赞助下的委员会、大学的研究中心和区域教育试验室、出版社等五个团体。作者也认为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教育行政体系、专家学者体系、教师进修机构、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等五个主要利益团体的交互作用。过去我主要简单地考虑了专家、教师和行政三方面的博弈,看来还没有深思课程改革的复杂性。
2、明白了各种各样的课程理论构建如泰勒的基本原理、课程慎思理论、沃克的自然模式、谢勒的问题解决模式、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等。尤其是谢勒的问题解决模式值得我们提倡与学习,即课程开发应该以教育现场为重点,以解决学校及教室的课程问题为出发点,经过详细的分析后确定适当的课程目标,并寻找扎实可行的开发途径。
3、明白了课程背后的哲学依据。作者谈论了不同的课程取向,并谈论这些课程取向的哲学根基,主要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进步主义、重建主义等,并从教育目的、知识看法、教师角色、课程重点和相关课程倾向来分析不同的教育哲学的课程选择。当然还分析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取向的影响。从哲学、心理学来分析,缺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
4、明白了过去的课程改革多采用国家权力强制模式推行,造成了一纸命令了事。应该采用诉诸理性策略、影响说服及中心转移策略等灵活的推进策略。正如作者所言:“学校最好能够把课程表格的推和行结合起来,让教师更加理性、更加自愿地投入到课程变革中来,则学生幸甚,教育幸甚,国家也幸甚。”
5、作者从领导和课程两个方面的理论材料分析研究转型课程领导的概念:(1)强调发挥愿景的作用,强调愿景的道德性、激励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对教师的赋权,注重教师对课程决策的参与。(3)强调对成员提供支持和关怀,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
6、作者分析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因素,从而提出了学校的课程领导促进教室要有动机、有能力、有条件、有意义的参与课程变革,发展出适合本校特色和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
7、作者的视野比较宽广,理论材料比较翔实,集中讨论课程、变革、领导、教师心理等关键词,梳理比较清楚,但是正如作者所言“可能没有把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有机连结”。但我认为此书最大的缺陷在于过分依赖理论材料的分析,缺少一种调查与实验,造成了理论有余,实践不足,这可能是博士论文的通病。教育研究还是回到粗糙的教育现场,通过科学的观察与实验,在佐以理论的分析,这样的教育研究才是正路,而不能成为各种名词的辨析。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