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在昨天把周六穿越灵山的历险写出来,但还是食言。昨天晚上告诫自己今天一定要完成,可是我又有新的话题,写写北京郊区的平房学校。
其实我关注这样的话题来自于去年的一次经历:是在一个春天,我走进了一所中学,校园里没有高楼大厦,是平房,很整齐地排列着,让我难忘的是满校园的杨絮,像飞雪一样,我顿时想到了我就读的小学有这样的一棵杨树,我能记起小学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一棵杨树了。回来后,我构思了一片文章《杨絮飘飞的校园》,想了,但没有写在纸上。
就在上个月,去中山街小学参加“诵读经典”活动,让我惊奇的是学校有那么大的一个槐树。在我的梦想之中,最理想的校园生活就在在大树下晨读。我想学校有这样的一个老槐树,学校的品味就全有了。
罗嗦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引出今天我走访的三所平房学校:觅子店中学,柴厂屯中学,小务中学。学校没有楼房,只有平房,一字排开,整齐而不失活泼。校园内环境整洁,种有杨树、柿树,中间有着各色的花作为点缀。树的伟岸,花的妩媚,构成了美丽的校园。靠近中心路的两旁的墙上写着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标语,显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教师们爽朗的谈论,这似乎是桃园仙境。在如此浮躁的北京,能有这样优雅的所在,难得。听到领导们谈到农村教育的无奈与希望,心理都会有许多的波澜。优秀生源向城市流去,优秀教师向城市走去,无奈中总得心存希望,面对现实,教好每一个学生。他们还有听话好学的孩子,他们还有支持教育的农村家长,还有对教育的执著理想。
校园里没有了楼房,少了现代的压抑,是不是多了一点童年的快乐?我有一种执著的信念,楼房绝不是对平房的文明升级,只是人无限聚集的无奈选择。教育面对的是个性十足的孩子,单调乏味的教室,千人一面的标准校园只能是扼杀孩子个性的监狱。我总在想,如果我们的学校都建成了标准化的楼房,标准化的教室,留给孩子们的中学记忆中是不是还有杨絮飘飞的校园,还有那一棵老槐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