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话重提:      小孩儿“直肠子”,一吃就拉正常吗?

(2010-04-08 22:17:38)
标签:

婴儿

大便

判断

护理

健康

育儿

分类: 老话育儿

    有一位新妈妈留言(原话)说:“我家宝宝刚出生几天了,一直大便,一吃奶就大便,每天十几二十次呢?我该怎么办?宝宝是不是那里不舒服啊?”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刚出生的孩子都是直肠子,上边吃着下边拉。我想,之所以有这句老话,说明许多小婴儿有这种现象,总体来说这是一种生理的表现。可新妈妈的认识就不然了,见到此情此景哪有不担心之理呢?其实,这句话应从两个方面来谈谈。

 

  •   新生宝宝一吃就拉的“直肠子”:

 

1、 这是由于新生宝宝肠道神经发育不完善以及肛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肠道的神经节极易被刺激,宝宝的吸吮动作和吸进的奶液,都可能成为刺激源,使肠道蠕动加强、加快,结果表现“一吃就拉”的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故大便次数增多,1个月的婴儿每天大便可多达78次甚至更多。而到了3~4月龄时大便次数可减少到每天12次。

2、 吃母乳的婴儿比吃牛奶的婴儿大便次数要多且稀,这与母乳的成分有关。人乳中所含的乳清蛋白多而酪蛋白少,在胃中形成了软的絮状凝乳,容易接受消化酶的作用,能较快的进入小肠,更好的被消化吸收,促使大便形成易排出。而牛乳的酪蛋白含量高,在胃中易产生凝块而不易被消化吸收,使得大便少易干燥。

3、 早期婴儿的母乳喂养处于磨合期,特别提倡“随饿随吃”“按需哺乳”,从而及早的促进母乳的分泌,保证母乳喂养成功。而大便的次数正可以保证宝宝随时调整奶量的吸收能力,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以避免消化不良的出现。

4、 还有一个妈妈不知道的原因,由于新生儿代谢的特点所致,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较多的大便次数可使得胆红素正常排出,保证宝宝顺利度过生理性黄疸期。

尽管小婴儿“直肠子”多属正常,不影响婴儿对营养的吸收。但还需新妈妈注意改善:

1、哺乳的妈妈不要吃辛辣、生冷食物;

2、如果宝宝同时有湿疹,妈妈还要少吃鱼虾等容易过敏的食物,以减少过敏食物对肠道黏膜的刺激;

3、不要总给宝宝把便,这会造成宝宝排便次数更多;

4、给宝宝更换尿布时,注意尽量避免腹部受凉,否则,肠蠕动可能会更强。

 

l         大宝宝吃啥拉啥的“直肠子”:

 

“直肠子”还有另一种说法:对于小儿进食后立刻就要排便,甚至有的孩子饭还未吃完就出现腹痛要排便,一日三餐,至少也要排便3次,大便性状如豆腐渣样的粗糙,同时伴有面色差、食欲差、身体瘦弱,容易出汗,尤其刚入睡时周身出汗较多,老人们也管这种现象叫“直肠子”。这样的孩子抵抗力降低,稍有护理不周,就会外感风寒,引起发热、咳嗽等疾病。也有极少数患儿,身体并不瘦,反而较胖,但肌肉松弛,俗称“虚胖”。

这种“直肠子”的孩子,应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改善的有效办法有:

1、注意日常护理:首先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和油腻食物应少吃,因难以消化,吃多了增加胃肠负担,进食宁少勿多。因患儿在脾胃虚弱的时候,进食愈多,营养愈丰盛,吸收的反而愈少,也会更加损伤脾胃。还可加重病情;

2、要进食热菜热饭,忌食冷饮冷食,水果也要少吃,不可喝酸奶(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以免再伤中焦阳气,使病情加重;

3、有了适当的护理,病情会逐好转,建议最好能进行中医诊治,经对症调理,会尽早治愈,以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老话不无道理,但尚需仔细分析,必要时请医生给予正确的判断。

老话正确率:50%

 

《健康时报》已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