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血糖新知

(2017-02-27 10:33:56)
标签:

杂谈

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低血糖都是疾病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低血糖发作的常见症状包括:颤抖、心动过速、饥饿感、认知障碍、头晕。低血糖还可能导致患者的急性损伤,尤其是在发作时产生了跌倒、车祸或其他损伤时。


美国2017年糖尿病诊疗指南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了2017年版糖尿病诊疗指南,对低血糖做了新的分类(见表1),将自我血糖监测(SMBG)、不少于20分钟的动态血糖监测(CGM)或实验室血浆血糖检查的血糖值<54毫克/分升(3.0毫摩尔/升)作为诊断临床显著低血糖的标;血糖警戒值是≤70毫克/分升(3.9毫摩尔/升),该值与症状性低血糖发作相关。

低血糖新知



听听专家怎么说

针对此分类,《糖尿病天地》特别采访了哈尔滨医科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匡洪宇教授。

《糖尿病天地》:ADA2017年的糖尿病诊疗指南将临床显著低血糖的标准改为血糖值<54毫克/分升(3.0毫摩尔/升),而以往的很多指南都将使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切点定为3.9毫摩尔/升,您怎样看待这一变化?

匡洪宇教授:低血糖诊断血糖值的下调不仅有助于提高达标率、减少低血糖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但治疗时我们要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老年、儿童、肝肾功能受损等易出现低血糖的高风险人群,不建议下调血糖值,主要是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下调标准后会导致纠正时间缩短,增加风险;而儿童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自我感知能力较弱且低血糖对其危害更大。

《糖尿病天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人提出当出现低血糖症状,而无法立即进行血糖检测时,可先按低血糖治疗,也就是宁高勿低,那么生活中,患者是根据血糖值还是自我感觉来治疗呢?比如,可能有些患者血糖还不到3.9毫摩尔/升就出现心慌出汗等症状。

匡洪宇教授:理论上应该按照血糖值来诊断和治疗低血糖,但是在不能及时测血糖的情况下,建议“宁高勿低”。


如何恢复机体低血糖预警能力

预防低血糖是糖尿病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儿童和老年糖尿病患者识别糖尿病症状和表达自我需要的能力较低,因此,这两类患者更易发生临床显著低血糖。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健康教育、饮食干预(例如睡前吃适量零食来预防夜间低血糖),运动管理、调整治疗方案、血糖监测、常规临床监测均能使患者获益。SMBG和CGM都是识别低血糖发作和评估低血糖治疗效果的必要工具。糖尿病患者应了解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例如空腹检查、推迟进餐、剧烈运动期间或剧烈运动后、睡眠期间。因此,糖尿病患者保持降糖药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运动量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

1型糖尿病患者和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则会对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临床观察显示,如果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能够连续几周避免低血糖发作,很多患者的无症状性低血糖情况会得到改善,即机体恢复“预警能力”。因此,经常发生低血糖或经历过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应适当放宽(短期放宽也有益)血糖控制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