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一年的四分之一都要在病床上度过了……骨折不仅给人带来痛苦还要消耗很多的时间,生活、工作都会受到影响。糖尿病患者是骨折的高发人群,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骨代谢紊乱,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达50%~60%,骨折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明显增高。骨折患者由于手术、疼痛、愈后等带来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血糖控制,而延误骨折愈合。
探寻糖友易骨折原因
骨质疏松是主因
糖尿病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糖尿病容易并发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所以容易导致骨折发生。骨量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如骨矿物质(钙、磷等)和骨基质(骨胶原、蛋白质、无机盐)等的含量。究其原因,糖尿病导致骨质疏松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1.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敏感性下降
胰岛素通过骨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发挥成骨作用,促进骨胶原组织合成。胰岛素缺乏会导致骨形成减少。
2.高血糖 高血糖会使大量葡萄糖从尿液排出,高渗性利尿引起人体钙、磷、镁丢失增多,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激活破骨细胞,骨吸收增加,从而使骨质脱钙,骨密度下降。
3.骨钙素是骨细胞外基质中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与新合成的类骨质的矿化过程有关,但2型糖尿病患者骨钙素水平明显降低。
4.性激素的影响 性激素水平降低是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因素之一。雌激素缺乏时骨吸收增强,可导致骨丢失。
其他因素不容忽视
1.糖尿病眼病 眼睛是“糖毒”的重要危害部位。眼底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有5%~10%的人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轻则看东西模糊,重则失明。所以眼睛存在问题的糖尿病患者容易跌倒,同时很多人会伴有骨质疏松,大大增加了骨折的风险。
2.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会使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肌力降低、平衡功能减弱,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老患者,增加了跌倒及骨折的风险。
做好骨折的护理工作
饮食护理
骨折后患者都要在床上静养一段时间,这期间的饮食搭配也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环节。骨折后1周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忌油腻、生冷、酸辣及硬物,不宜喝骨头汤。四川省人民医院营养科邓波副主任医师解释说,骨折患者初期食欲欠佳,骨头汤脂肪含量偏高,不利于患者消化吸收;另外常用的烹调方法(家用压力锅和瓦煲)熬出的猪骨汤中钙含量极低,平均1.0~1.2毫克/100毫升,所以人们认为喝骨头汤补钙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含钙丰富的食物有:奶及奶制品(如牛奶、酸奶、奶粉、奶酪等)、黄豆及其制品、虾皮海带等。100毫克牛奶含钙120毫克,吸收率在95%以上,是最理想的钙来源。
骨折2~3周内饮食宜进清补之品,如瘦肉汤、木耳、牛肉和鱼类等,适当增加滋补肝肾之品,如鸡、排骨、猪蹄等。骨折1个月后饮食以补益为主,多食滋补肝肾食物,有利于加速纤维性骨痂的钙化过程,以增加粘结的牢度,如骨头汤、鸡汤、杞子等。
预防压疮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糖尿病患者骨折后需要卧床一段时间,是压疮的高发时期,为了预防压疮,您要做到以下几点。
1.勤翻身 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隔2小时要翻身一次,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长期受压。
2.在身体间隙处放置软垫,如在腰下放软垫,可避免臀部长期受压。
3.使用石膏、夹板、牵引固定的患者,要检查衬垫是否平整、位置是否适当。随时观察肢端皮肤以及经常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变化。
4.定期做身体按摩,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效预防压疮。
预防感染 感染是骨折术后的一大并发症,患者家属要做好每天的检查工作,包括患者体温、伤口局部皮肤变化、精神状态等,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骨折预防不能少
定期检查骨密度 骨密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并进行骨折风险评估,以预防骨折发生。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可以增加骨密度,使骨质更加坚固,骨骼可以承受更大的负荷,避免骨折。
补充钙、维生素D 糖尿病患者钙、磷代谢异常可诱发骨代谢病理生理改变,如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研究表明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维生素D可以通过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肝类、牛奶、奶油、鱼卵、蛋黄等,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总量。晒太阳也是补充维生素D很好的方法,可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固定时间晒太阳,如午后散步。
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是预防骨折的根本,血糖控制好了,改善骨质疏松,可有效预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