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思维
(2011-08-09 14:25:09)
标签:
陕西南路阿图医生第二季浅薄出版社名称微博杂谈 |
分类: 医者的风情 |
难得安闲在家。最近要写一篇科技是否让人变愚蠢的文章,所以在书架前站了一下。这个刚重装的书架,非常空荡。想着那么多空闲余地,又得积累多少书籍才能填满呢?想起两天前地铁恰好经过陕西南路,就去了下书店,找《浅薄》这本书。毫无疑问,《浅薄》这书与我要写的文章主题想契合。不过,待翻看价格时,却吓了一跳,竟要42元。一本242页厚书,竟然要42元?
于是发了条微博:
图书价格是否大幅翻番了?为何湛卢、中信等出的网络、经济学读物价格都那么高?为何242页厚的《浅薄》要卖42元?为何208页厚的《阿图医生第二季》要卖36元?现在买书都开始小心翼翼了!穷呀!
不一会儿,就有很多人回复。有人用圣女果从10元3斤到8元一斤的比拟来说明,图书的价格飞涨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我的那条微博所引发的反应来看,大多都是图书制作、出版公司人士的评论。这些业内人士保持着几乎同一的口径,那就是这个价格是合理的,一切都在涨价,图书价格也是非常自然的;此外,他们还以欧美图书价格来比拟,看来有向国际接轨的意思。更有位老师,则直接摆出“爱买不买”的姿态,直接关闭再次讨论的大门。
尽管人们会用知识是有价格的,获取知识不付点银两怎行的观点来一以蔽之,但问题是这个价格是如何定义出来的?在新浪微博上,有位老师提供了一个链接,是陈昕老师的论文《中国定价制度研究》http://sinaurl.cn/h5azYL。它某种程度上解释了42元定价何来的疑问!
为何那么高呢?一来,这都是国外经济学、IT畅销读物,购买的中文简体版权花费也很高,若原作者很有名气,这也为中文书定价偏高奠定了基石;二来,这些书籍的阅读对象,主要也是从事IT、经济等领域的白领,他们收入普遍偏高,图书购买力依然是强劲的;三来,市场上某几家做书公司,已树立了招牌,有了江湖地位,只要看到出版社名称或策划品牌,那就是质量保证,他们也敢于提高定价。其他可能的原因比如,“出版社被当当等网络渠道压得太厉害,干脆把定价做高。反正你是在当当卓越买嘛。反正也有七折、八折。当然,这样,其实把读者都挤到网络渠道,地面店就越来越难咯。”
不过,价格高低尽管会影响购书,但只要有非常想看的书,还是会毫不犹豫的购买。今天这条微博倒给了我另一种提醒,那就是行业内思维方式。这些图书策划人士们一致觉得,图书价格提高是合理的,是必然的。我然想起许多医生的说话口吻或方式,也是那么的一致。每当医生听到任何不利医生职业的话语时,他们总是会反跳性的否定,言必称职业之辛苦,薪水之寥寥。待遇之不公,从医环境之恶劣,就好象一切问题都与自己无关一般。
这样一想,有点可怕!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75930100pw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