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来自《糖尿病天地》杂志社,更多内容可登陆www.tnb365.com
谢霆锋的那首《黄种人》让大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可是大家是否知道,中国糖尿病近年来的汹涌来袭恰恰也与我们是黄种人有关。
在发展迅速的国家,如中国、印度、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等,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结构西化和久坐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这给这些地区人民的“先天禀赋”(种族特性)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糖尿病人数的激增势必伴随着心血管问题(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的大量出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项坤三教授曾在中国工程院的学术报告会上披露,他和同事们在对比中国大陆、新加坡、香港等地华人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同大多数白种人相比,中国人有易发生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为什么某些种族面临如此大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遗传基因注定他们对糖尿病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当中国人移民到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或是改变饮食习惯如生活西化之后,他们的健康所面临的威胁就会增加。
20多年以前,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病率仅为0.3%,但是发展到现在,保守估计已达到3.4%。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遗传所致,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节约基因”在作怪。这种基因对我们在生活困难的时候很有帮助,但也使我们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这种基因使人的血糖和胆固醇更高,有助于在困难时期保持体重。然而人们转变为西方饮食后,“节约基因”又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加上妊娠期糖尿病、低出生体重、医疗条件低下、缺乏运动等因素的存在,糖尿病这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国人不能承受体重之重
当人们离开家乡后会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有报道说,中国人从村庄迁至较大的城镇,糖尿病发生风险就会增加;如果是迁至大城市,则风险会更大;如果是迁至西方国家,那么糖尿病发生风险将成倍增加。印度、东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东和北非的人群也存在类似情况。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会与种族有如此密切的关联呢?似乎是因为,当这些高危种族的人们放弃传统的饮食与生活习惯而改为西方生活方式时,腰围在不知不觉中也开始西方化(变粗),相应地各种伤害也就随之而来了。
除了糖尿病基因易感性,即使是很小的体重增加也会对一些种族带来严重的影响。不同种族人群的健康所能承受的体重不同,北欧人群身高体重指数(BMI)达到或超过25时才面临各种健康问题,而中国等亚洲人在BMI达到22时就会面临糖尿病的威胁。
不过,如果饮食以天然碳水化合物或粗粮、杂粮为主,糖尿病并不会大规模爆发。粗粮、杂粮的血糖指数并不过高,而且营养较丰富。真正的幕后“杀手”是精制碳水化合物,例如糖、精粉和白米。研究显示,在过去的许多年中,瑙鲁没有人得糖尿病,但在二战结束时,引进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等垃圾食品后的二十年间,糖尿病大规模爆发,发病率甚至高达60%。这一点上,北京很像瑙鲁,从80年代开始,淀粉加工日益精细,引入了各种高热能快餐,饮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成为北京人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原因之一。
案例
罗XX,湖南岳阳人,起初以在洞庭湖打的鲜鱼、自家种的蔬菜为食,经常四处散步。自从她到岳阳市开了一家小卖店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现在她患有2型糖尿病。她回忆说,“我父母和祖父母都没有糖尿病。我们以前的饮食,医生说非常健康,自己打鱼、吃自家种的蔬菜,每个人都经常散步。”
罗XX于1998年被诊断出2型糖尿病,当时她44岁,随后发生了一次中风。对于这种“巨变”,罗XX认为这与自己在岳阳市的某住宅区旁边开了一家食品店有关。开店以后,蛋糕、火腿肠、饼干、汉堡开始取代鲜鱼和蔬菜。
像罗XX这样的人有很多,西方饮食代替了传统饮食,糖尿病也代替了健康。现在,罗XX非常担心儿子也会发生糖尿病,因此她一直试图限制儿子食用这类西方食品。但是,上大学的儿子还是被“西化”了,经常去吃快餐。
罗XX三年前出现肾衰,每周要做三次透析。糟糕的身体使她不得不放弃工作。现在,她正在用所学到的糖尿病知识教育身边的人。“我爱我的家人,我必须告诉他们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我不希望他们最终像我一样。”
中国综合征
来自香港的研究者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国将为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所带来的过早死亡损失掉6890亿美元。中国人不仅身材偏小,还更容易积聚脂肪,致使在较小腰围时就发生心血管疾病。就以新加坡人(75%左右人口为华人)为例,改用腰围来衡量肥胖后,面临糖尿病威胁的人数由总人口的5%增加至10%。
众所周知,国外需要五六十年才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只用了二十多年就快步跨入老龄社会。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三四亿,而老龄人口是糖尿病的“主力军”,老龄人口的增加势必导致糖尿病的快速蔓延。
警惕外瘦内胖
有些看上去很瘦的人最终发展成糖尿病患者,检查显示这些人的重要脏器周围有很多脂肪。因此,内脏脂肪过多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我们应该对“外瘦内胖”问题提高警惕,研究者们也正在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注“腰身”
所以,忘掉BMI吧!判断自己今后是否会发生糖尿病或是判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是否控制良好,只有一个指标,就是腰围。所以,今后如果去看病时,医生拿出皮尺来,一定不要感到惊奇。
重要脏器周围的脂肪是问题的关键,而这通常会反映在您的肚子上。专家指出,外观有时具有欺骗性,有些人看起来很瘦,其实里面的脂肪并不少。因此,拿起皮尺,去测一下自己的真实腰围!
而腰围的正常范围也会因种族不同而有差异。大家要注意的是,亚洲人需要比欧洲人更细的腰。
你的腰合格吗?
以下是不同种族人群腰围的安全上限:
*欧洲人,或称为高加索人:男性94厘米,女性80厘米
*南亚人: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
*中国人: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
*日本人:男性85厘米,女性90厘米
注:目前还不清楚为何日本女性的腰围安全上限比日本男性更高。
*北非、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
*其他种族人群:研究仍在继续,但建议他们至少要按照欧洲人的标准,即男性94厘米,女性80厘米。
马上行动吧!
尽管有些种族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要比其他种族更大,但解决办法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拿出皮尺,测量自己的腰围,看看是否符合您所属种族的腰围安全标准。如果您的腰围超过了安全范围,就需要采取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健康。这意味着您应该去看医生、改变饮食习惯、多运动和减肥。
儿童同样存在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种族差异,因此对那些看上去并不胖的高危孩子进行腰围测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的种族风险
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或高于或低于欧洲(高加索)裔澳大利亚人,以下数据均将欧洲裔澳大利亚人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定为1。
种族
|
男性糖尿病发生风险
|
女性糖尿病发生风险
|
中东和北非
|
3.60
|
2.43
|
南亚和东南亚
|
1.87
|
1.54
|
南欧、东欧和中亚
|
0.85
|
1.46
|
英国和爱尔兰
|
1.17
|
0.71
|
北欧和西欧
|
1.26
|
0.55
|
其他国家
|
1.56
|
0.57
|
引用请注明来自《糖尿病天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