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的意蕴
(2015-06-03 10:48: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星空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让学”的概念。“让学”是指让出时空,让出教师的话语权,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学习为主导。
在赵爱平老师执教的“二十四时记时法”一课中,我们惊喜地看到,教师“让”的行为越来越明显。
课始,教师出示了备学单上的问题:“你觉得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学生有的说是从凌晨0时开始的,有的说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虽然说法不一致,但意思是相同的。让学生课前围绕相关问题去准备,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思维经验,让他们的学习处于一种有准备的状态中。基于学生的经验的教学,无疑才能走向高效。这一环节中的“让学”,让出了学生的鲜活经验,也让出了学生的认知起点。
在学生感受了一天有多长之后,教师让学生共同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1.请你观察黑板上的两种记时法,思考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分别为这两种记时法取个名字的话,取什么名字合适呢? 2.怎样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3.怎样把24时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在师生共学基础上,再让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指导。最终,经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24时记时法转和普通记时法的特征,以及它们的转换方法。这里的让学,让出了学生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不是不要教,而是提供条件和支持,让学生更好地学,通过自主学习间接达到教的目的。要达到不教,教师要深刻领会教的真谛,要不断思考:教是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厘清了这些问题,教师才能有效把握教和学的平衡点。课堂上,学生能学会的坚决不教,学生有困难之处,教师要巧妙地点拨。可以这么说,不教并非真的放任不教,不教之教其实是更“高明”的教。这种教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手把手”,而是以学促教,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言:“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头,引领学生发展,引领学生创造。”我们认为,教师的教一定要“高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之所以“高明”,只因他教的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更多的是理念、文化、智慧。高明的教,其实就是一种高水平的让学,教师恰当而巧妙的让,退一步,就能以智慧方式,引领和提升学生的素养。让学,意味着,教师以高水平的教引导学生高质量的学。赵老师的课已经有了让学的萌芽,给我们以认知上的启迪。让学,以学促教,不教而教,这应该是教师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