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六奇
(2009-11-05 16:41:08)
标签:
《明季北略》清廷明季南略计六奇文化 |
分类: 百宝箱 |
在当当网上订了《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两书。今天书到了,好生欢喜。上网查了一下关于计六奇生平,发现这篇文章不错。一句话: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一生。转录下来:
明末清初民间史学家计六奇,出生于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无锡人士,字用宾,号九峰居士,一生著有《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等重要史书,按照编年史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自明朝万历年间一直到清朝康熙登基的明清易帜七十年间里所发生的天崩地裂式的政权交替和天下兴亡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公共历史人物。
作为一名明朝遗民,计六奇亲眼目睹了1644年甲子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亲身遭遇了大明亡国亡君之痛,心情悲怆地面对着清军南下的嘶鸣铁蹄、血腥屠城和烽烟战火,亲眼见证了无数百姓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心中则充满了对于前朝故主的无限眷恋和哀悼之情。所以,后来在江南清廷时局日趋稳定之际,他虽然也在家人和朋友的百般劝说之下勉强参加了两次清廷主办的地方乡试,但是皆未中举,可谓与几乎是同时代的另外一位旷世奇才蒲松龄(系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出生)一样,都属于那种才高八斗、怀才不遇的民间知识分子。但是,与相对晚于他出生二十年的蒲松龄不同的是,作为思念旧朝的明末遗民,计六奇对于在清廷谋官的仕途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是一个清高寡欲和讲究气节的士人,这一点倒与同时代的学术思想大家黄宗羲和顾炎武志向相仿。
计六奇的后半生索性在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并办起了私塾教馆,长期担任私塾先生赖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和消磨日常时光。同时,出于对明朝亡国之痛的无限追思和沉痛纪念,他立志把这段不幸历史书写成为血泪文字以传之后世,文以载道、以史明鉴。故此,他几乎把自己后半生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撰写民间版本的晚明清初历史的学术活动之中。为此,他多次离开家乡,不辞辛劳、不避寒暑,来到江浙闽徽等地调查、挖掘、搜集、整理和归纳明朝的逸事奇闻,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线索,这一段行走江湖的民间采风经历,为他日后撰写《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这两部载入史册的经典历史文献奠定了坚实的实证调研基础。除此之外,计六奇还在有生之年撰写了《粤滇纪闻》、《南京纪略》、《金坛狱案》、《辛丑纪闻》等历史著作,内容翔实地记载了明清之际的史闻逸事和民间风俗以及狱讼之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计六奇是明末清初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人和忠实记录人,也是那个社会动荡、风雨飘摇的战乱时代里最杰出的民间史学家。
他利用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地撰写的42卷《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为了后世人研究明末清初的那段血雨腥风的特殊历史阶段奠定了非常宝贵的史学基础,也是清廷官方张廷玉主修的《明史》的重要补充和佐证之史料。
为此,我们这些几百年后的明史爱好者应该格外地感谢计六奇这位历经坎坷、矢志不渝的布衣史学家(有生之年从未享受过朝廷的俸禄和奖赏)对于晚明历史的杰出贡献。有感于斯,星水特撰写此文,以表彰和悼念之,吾辈亦当仿效之淡泊名利、远离仕途、修史明志、矢志报国的高风亮节和文人风范。
星水2009年2月8日凌晨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 作于 北京西郊白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