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2024-10-10 08:06:47)
标签:
孔子教育家至圣先师思想体系外儒内法 |
孔子: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陶华坤
孔子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和谐的心灵需要君子之心。上善若水,生命的宽度在于心。君子要有圣人之心,仁爱天下为己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一)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仁爱主义:仁者爱人,是人类道德的核心。礼治思想:礼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来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1.古为今用:礼是仁的制度保证。
在方法论上,孔子确定了君子之道的人际交往原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洞悉事物规律,不人云亦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人只有在找准自己的合理定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
2.君子之道的人际交往原则。
孔子一直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义以为上,安贫乐道。君子独善其身的哲学成为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他们以超越个体的高度修养,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坚持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不会被琐事纷扰,而是专注于修炼自己的内在世界,以更好地面对外在的挑战。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3.孔子培养出众多杰出弟子。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孔子“经邦济世”的教育观,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学而优则仕”。在孔子思想中应增加一些“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使更多学子成为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
(二)孔子是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家
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孔子说“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循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
1.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受社会地位、财富等条件的限制。因材施教:他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德、才、能等多方面素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对弟子子路讲: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不可不懂装懂。学习要有踏实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要敢于说“不知道”。往往一个层面的问题,很难在同一个层面解决。有的时候需要用更高层面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3.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每一种学说,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局限性;每一种思想,过犹不及;儒家思想要与时俱进!
(三)学习大师:拥有智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孔子的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有三大要素:足够的粮食;军备充足;百姓信赖政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鲁迅说中国生存与发展问题。
鲁迅说,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毛泽东是“道”的践行者,毛泽东是儒,是大儒、圣儒!苦行僧修行者,毛泽东清平一生,造福的却是亿万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毛泽东一生最好的诠释!
2.孔子想建立的是一个理想的治国模式。
提倡人道。在《论语》中,大部分讲的都是人道,也就是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的学说以仁为基础,立身要仁,在家要孝,做事要忠,待人要恕,行动要义。孔子的时代已经距我们有两千多年,但以德治国,提倡仁爱,反对走极端化的中庸思想,加强自身修养的君子之道,对我们仍有很强的精神启发。
3.管理精髓: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孔子说,以法律来维持的政治,不是最高水准的政治;必须要在法律之外,加上道德的教化。这就是所谓“外儒内法”。仅靠法治,而无仁治,是不长久的。高祖刘邦开始实行道家的无为之治,举国上下得到喘息的机会,国家日趋繁荣,后来还出现了“文景之治”。然而,使用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核心理念,在经过几十年发展后弊端显露出来。虽然平民所受压迫较小,却不利于统治集团。地方势力坐大,随时可能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道家思想作为政治调剂尚可,却不可单独作为治国核心理论。